小米:賣不動的手機與造不出的車(圖)


曾經狂飆過的小米如今遇到了新麻煩
曾經狂飆過的小米如今遇到了新麻煩(圖片來:Eagle/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3月27日訊】曾經一路狂飆的小米越來越慢了。

2023年3月24日,小米集團交出了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財務成績單。2022全年,小米實現總收入280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4.7%;年內利潤25億元,同比下滑87%;經調整淨利潤85億元,同比下滑61.4%。從具體業務收入來看,小米智能手機業務2022年實現1672億元收入,同比下滑19.96%;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實現798億元收入,同比下滑6.1%;網際網路服務業務實現283億元收入,同比增長0.4%。

對於業界較為關注的造車業務,小米沒有分享太多,但提到,「2022年小米對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所投入的費用為31億元。全年研發支出達160億元,5年研發複合增長率達到38.4%。研發人員佔比進一步擴大至佔員工總數的近50%。」

單從這份成績單來看,小米的2022年過得似乎並不順利。

以智能手機為「大本營」的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低靡的環境下受到了挑戰。在此之上,小米手機還需要解決庫存積壓的問題。但與此同時,以清庫存為「核心任務「的小米,又必須面對手機毛利率降低的盈利難題。一套「連鎖反應」下,如何擺脫困境成為了難解之謎。

當然,在主營業務開始同比下降時,小米也在積極尋找創新業務,造車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這個業務的故事,並不像最初預期的那樣好講,也似乎並不被外界看好。而自宣布造車以來,小米持續走低的股價或許就是證明之一。

如今,留給小米汽車量產的時間不過一年,小米要解決的,除了「按時交卷」之外,或許還需化解造車的只出不入帶來的盈利失衡。

只不過,無論是想要擺脫主營業務的困境,還是順利實現量產,對小米來說,都並非易事。

一 賣不動的手機

小米手機的階段性高光時期,暫時告一段落了。

經歷了2019年短暫的低迷過後,2020、2021年小米手機業務的收入連續實現了25%和37%的同比增幅。但是到了2022年,手機業務已經出現了19.96%的同比負增長。

從季度數據中不難看出,手機業務增收的拐點發生在2021年第三季度。當季,小米手機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速,從前兩個季度70-85%的高速水平一下子滑落到4%,且環比發生了19%的下降。即使在2021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業務的同比增幅微微回調至18%,但增幅已大不如前。

到了2022年,小米手機營收更是連續4個季度發生同比下降,降幅在11-28%區間。但小米在此之前或許沒有預料到這一結果,或者說,2021年前兩個季度的好成績,讓小米過於樂觀地預估了未來的市場。

這從小米手機存貨數據中就能略見一二:2021年前三個季度,小米增加了大量的原材料,這幾個季度小米原材料的期末價值都超過了200億元。而這個決策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對小米的影響延續至今。

但是,由於手機業務呈下滑趨勢,小米的庫存週轉速度也在跟著降低——單季庫存週轉天數從2021年第一季度的65.45天上升到2022年第四季度的85.06天。簡單來說,小米賣完手中存貨的時間,是之前的1.3倍。

庫存積壓的壓力下,促銷就是最好的辦法。小米也在財報中說明,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參與到了618促銷活動中;而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小米也陸續為了清庫存而加速在海外市場的促銷活動。

促銷力度加大,手機的盈利能力自然會下降。從2021年第一季度至今,小米手機毛利率除在2021年第三季度呈現小幅上漲外,其它季度均成下降趨勢。且財報中,小米也提到,「智能手機業務毛利率從2021年度的11.9%下降至2022年度的9%主要是由於小米增強了清庫存力度,以及美元升值及存貨減值儲備增加所致。」

對於庫存積壓的影響,小米也在此次財報會議中表示,2022年,清庫存是小米的一個重要任務。目前從2022年底的庫存數據來看,庫存問題正在得到緩解。

由此可見,儘管庫存壓力猶在,但長期來看,小米對消除庫存積壓的影響仍持樂觀態度。

二 「造不出」的車

也許正因為幾項主營業務都較難有進一步突破,小米才將創新的眼光放到造車上。只不過,這個足足講了2年的「新故事」,或許能帶小米「起飛」,但也有可能將小米「拖垮」。

雷軍曾多次表示,小米造車的計畫是2024年推出第一款車型。在最新財報中,小米仍提到,「小米汽車繼續保持2024年上半年量產目標。」只是2年過去了,那些被公認為小米造車繞不開的挑戰,至今還在。

首先,小米如何及時搞定造車資質?如果通過收購等方式,這其中的費用對整體集團盈利能力會產生什麼樣的長尾的影響?其次,小米如何消除後入局者的劣勢?比如,怎麼定價?

目前,新能源車市場的價位區間基本可以分為10萬元以下的低價區間、10-20萬元的中低價區間、20-30萬元的中端價格區間,以及30萬元之上的高端價格區間。從盈利角度來說,除非形成較大的量產規模,不然10萬元之下的市場很難盈利。而10-20萬元的純電車型的盈利性也非常「尷尬」。而如果定價在20-30萬元或者30萬元之上,小米的車要對標的就是特斯拉、極氪、「蔚小理」等新能源車品牌。

然而,在這個最「卷」的賽道上,小米拿什麼競爭?

目前來看,不管是品牌還是實力,小米面臨的壓力都不容小覷。品牌上,憑藉「性價比」出身的小米,難走華為的「套路」。而論實力,不管是和理想比細分市場,和蔚來比服務,和極氪比性能,還是和小鵬比智能化,似乎都勝算不大?

自2021年3月30日小米宣布造車以來,其股價已經從25.75港元/股跌至3月24日的12.44港元/股,市值跌超51%。但是,比起還未發生的潛在競爭問題,小米造車更嚴肅的問題或許是已經投入的「沉沒成本」。

2022年四個季度,小米當期淨利潤分別為-5億元、13.65億元、-14.7億元和31.4億元,其中小米汽車相關費用分別為4.25億元、6.11億元、8.29億元和12億元。拋出這部分的影響,小米當期的淨利潤(淨虧損)可以增加(縮窄)85%、45%、56%和38%。

但可怕的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米對造車的投入與同行還是有一定差距。將2022年小米汽車四個季度的研發費用等投入,與同期一梯隊「蔚小理」的研發費用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小米的投入仍處於落後水平。或許這也從側面說明,想做出更好的車,小米就要投更多的錢。而這樣只出不入的情況要一直延續到明年小米汽車上市,這段時間小米要如何保證其整體盈利性?投資者又是否對小米造車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

在手機業務不景氣的當下,造車是會成就小米還是拖垮小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