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黃鉞畫御製人日喜雪詩。
每年黃曆正月初七是傳統節日「人日」,是傳說中人類被女媧娘娘創造出來的日子。人日節,又被稱為「人慶節」、「人七日」、「七元節」、「人勝節」、「人口日」。從古迄今,民間仍流傳不少傳統的人日習俗,包括秤體重、吃「七樣羹」、「及第粥」等等,也就是俗話所謂的「三吃四做一禁忌」,這些習俗大多展露對於人的重視,如明代楊慎《藝苑雌黃》有云:「古人七日貼人於帳,重人也。」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吧!
戴人勝、贈花勝
人日主要節俗是目前已經不多見、主要風行於南北朝梁代的「人勝」。
人勝,又稱「彩勝」、「華勝」,指使用彩紙、絲帛、鏤箔等材料製作的小人形狀頭飾,這與「花勝」的花朵造型是不同的。「勝」是取自優美、優勝之意。
傳說西王母曾經戴過這類首飾,賈充《李夫人典戒》有云︰「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正月七日,戴勝見武帝於承華殿也。」
古時女子為了祈福,會在人日節這天將人勝戴在頭上,或貼在衣服上,或家中的屏風處,或拿來餽贈。
《荊楚歲時記》引述董勛所言︰「人勝者,或剪綵,或鏤金箔為之,帖於屏風上,或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並載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以頭鬢。亦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薰天
古時還有人日「薰天」之節俗,方法是在庭院中做煎餅,以煙火薰天。
《遼史・禮制》與《荊楚歲時記》都記載了這一習俗。《荊楚歲時記》云:「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
不過,後人已經不知道薰天這一習俗出自於何時及形塑的基礎為何。
清代黃鉞畫御製人日喜雪詩。
吃「七樣羹」
傳統認為,黃曆正月初七需吃使用七種菜製作成的「七樣羹」,又稱「七寶羹」、「七樣菜」。
相傳宋代有被誣陷官員,被貶至江南一帶,在黃曆正月初七這天飢餓難耐,只好在路邊摘取七種野菜,並將之煮成羹來享用。後來這位官員復職高升,始終不忘當初吃的「七樣羹」,因此每年的人日一到,便要吃七種野菜煮成的七樣羹,後來便形成這一習俗,且時日一久,各地取用的每一樣菜均具有不同寓意。
廣東地區則指使用大芥菜、芥蘭、韮菜、芹菜、厚合、大蒜等蔬菜共同熬煮的食物;客家婦女則會使用蔥、蒜、韭菜、白菜、菠菜、芹菜、茴香等七樣蔬菜共同熬煮的食物。
據悉,吃了能夠得財,吃蔥則代表可使孩子聰明,吃蒜則代表可使孩子精工計算,吃芹菜則代表可使孩子勤快,吃了芥菜則代表令人長壽。
登高
古人會選擇在人日這一天外出登高,像 《荊楚歲時記》有云:「春日登臨。自古為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詩。」據悉,寓意是為了悼念故人及思念故鄉。像唐代高適在《人日寄杜二拾遺》中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另外,古人也會依靠人日這天的天氣來占卜一年的吉凶,如果當天的氣候晴朗,代表未來一整年都能平安、順利。像漢代東方朔的《占書》就載說:「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之說。
忌打罵孩子
人日又被視為是每個人的生日,因此這一天可謂是人人平等。因此,長輩不適合在人日這一天打罵孩子。古代期間,連官府都不能夠在人日這天去處決犯人。
另有一說指整個黃曆正月都不適合打罵孩子、不適合吵架,其中包括孩子與孩子也不可以吵架,避免招致一整年的衰運。
秤體重
大年初七既是人人的生日,即代表大家又年長了一歲。因此不少地區流行在這天站上體重計去秤一秤體重,關心自個兒的身體狀況。
長輩亦可以趁此機會看一看孩子是否長高、長胖,並進一步規劃新年新健康計畫。
清代黃鉞畫御製人日喜雪詩。(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參考資料
《荊楚歲時記》(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喬繼堂《中國歲時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1993)
李秀娥《圖解台灣民俗節慶》(臺中:晨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