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可謂是元旦過後,正月期間的一個重要的日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正月初五可謂是元旦過後,正月期間的一個重要的日子。初五又稱為:「破五」,意指在新正前幾日的諸多禁忌都可以破除了。破五的主要習俗包括了「送窮」,但因各地的稱呼不一樣,因此又出現了「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灰」等稱謂。
甚麼是「送窮」呢?其實,這裡的窮是指元旦至初五期間所積存下來的垃圾。在此期間之所以無法扔棄,是因為丟掉了,等同於丟掉了福氣,因此必須要先留存下來,藉此取聚財之意。
換言之,這些「保留」了這麼多天的垃圾,但了初五這日是一定要倒出去的,同時必須清掃房屋,否則恐影響衛生,反倒讓福氣變成了「窮土」。
現代許多人認為,像「送窮」這些習俗太過迷信,因此可能早早就在大年初二、初三「破」了先前的禁忌,而沒等到正月初五的到來。
其實,古人之所以形塑出「送窮」這樣的習俗,完全是合理的,從道理上來說,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為甚麼呢?因為,這與古人的生活是立基於信奉神佛等基礎相關。
對古人來說,萬物皆有靈,物件並非都是冷冰冰的、無生命的「物件」而已。因此人們擔心在元旦至初五到來之前就傾倒垃圾,會在過新年期間冒犯了萬物皆有的「神」。所以,這才等到垃圾積累的量,已經要影響家庭衛生了,這才要拿去倒掉。
民間認為,窮有「五窮」,另一稱為「五鬼」。因此,初五送窮,又稱為「趕五鬼」。唐代大文學家韓愈還特地撰寫一篇極為詼諧、幽默的《送窮文》,說:「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凡此五鬼,為吾五患」。因此,必須要將這「五鬼」通通送走。
中國古人的送窮儀式,是有規矩的。韓愈的《送窮文》即表示,送窮期間,要為其「結柳作車,引帆上牆」。簡單說來,就是在送窮期間,要為窮鬼準備車船與乾糧。
對現代人而言,送窮的方式算多,可以只是簡單的出門倒個垃圾就完事了。當然,也有複雜一些的方式:使用紙張剪出一位窮媳婦來送走,甚至還可以讓這位窮媳婦背上個裝了垃圾的垃圾袋送到外面去。
上述,古籍中均有載,例如《張北縣誌》載說:「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送五窮』。」《壽陽縣誌》亦有載:「五日,晨起擔水入甕,謂之『填窮』。剪紙作五窮婦送之,謂之『送窮』。」
另外,還有人會進行「填窮」:在初五這一天吃個飽,或是汲水將甕給填滿。
由於大年初五破的是人人皆不喜的五窮,迎來的是人人皆喜歡的五路財神,因此正月初五對重視傳統文化的中國人而言,的的確確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今人即可以從唐代詩人姚合的《晦日送窮三首》一詩,瞭解到時人的真實態度:「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