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過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12月22日是冬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在中國民間還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所謂「氣始於冬至」,此時養生有助於保證正氣,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在冬至的時候,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飲食習俗,比如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而在寧夏地區還有冬至吃「頭腦」的說法。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各地區在冬至日都有哪些飲食習慣吧!
北京: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在冬至這天,北京人會吃餛飩祭祀祖先。
據說,冬至吃餛飩與中國文化中的天象也有關係。人們認為,冬至為一年之中陽氣開始上升的日子,有混沌初開的意思,因而人們以吃餛飩來象徵打破混沌的狀態,開闢天地。
寧夏:吃「頭腦」(羊肉粉湯)
在寧夏省銀川市,人們每逢冬天都會喝羊肉粉湯,銀川人會稱這碗湯取了一個奇怪的名稱為「頭腦」。
「頭腦」是用當地特產的灘羊肉和紫磨菇熬製而成,再加入粉條、韭黃、蒜苗等,一碗羊肉粉湯便大功告成。「頭腦」味道香辣可口,是銀川獨有的特色小吃。
河南:吃餃子
河南人會在冬至吃餃子,並將此習俗稱為「捏凍耳朵」。
相傳,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東漢時期,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來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張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廣東:吃湯圓
廣東人會在冬至日吃湯圓,因為「圓」有「團圓」、「圓滿」的意思。所以在冬至日吃湯圓,就寓意著家族齊齊整整,幸福美滿。
湯圓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江南:吃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中國古代神話的「水神」共工氏有一不才子,作惡多端,最後死於冬至這天。但他死後未有改過自新,反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疫鬼有一弱點,就是他非常怕紅豆,所以人們就在冬至這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以祈驅鬼避疫,防災祛病
杭州:吃年糕
杭州人有在冬至日吃年糕的習慣,在中國文化中寓意年年長高,大吉大利,所以每逢冬至杭州人都會製作年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杭州人會特別花心思,為一日三餐預備不同口味的年糕,包括芝麻粉拌白糖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種類繁多。
台灣:糯糕
在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在你的家鄉,冬至日這天有甚麼飲食習俗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你家鄉的冬至日美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