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一名兒童戴著口罩在武漢接種疫苗。(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0月29日訊】早在這次新冠疫情蔓延之前,人們就都知道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戴口罩。但是如果問口罩是誰在何時發明的?恐怕會有不少人回答不出。
在中國,人們最早使用的醫用口罩,是馬來西亞籍華人伍連德在中國工作時發明的,發明時間是1910年。伍連德的祖籍是廣東臺山,他1879年生於馬來西亞,曾經到英國留學,畢業於劍橋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回馬來西亞後行醫。1910年中國東北爆發鼠疫,俗稱黑死病,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傳染病。伍連德到中國援助救人。他在哈爾濱的醫院裡工作,救護病人。鼠疫是通過人際呼吸散佈在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的。為防止感染鼠疫,他就用塊長方形紗布,在中間夾上一層吸水藥棉,在紗布兩邊的中間,用剪刀剪開一個敞口,就做成了一個可以系紮在頭上的防護口罩。中國第一個醫用口罩,就是這樣誕生的。人們把它叫做伍氏口罩,它是現代醫用口罩的鼻祖。伍連德在中國哈爾濱、上海等地的鼠疫防治中,推廣使用用這種口罩,對防治鼠疫擴散做出重要貢獻,並受到西方醫學界稱讚,他成為第一個被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伍連德1937年回馬來西亞行醫,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81歲。
中國作家老舍曾經在作品中,形容老北京的春天「颳風是香爐,下雨是墨盒子」,這是作家在1949年寫的一篇叫做《我熱愛新北京》文章中的話。意思是說老北京道路和下水道年久失修,遇颳風天氣就塵土飛揚,就像香爐裡的灰;遇下雨天,道路滿是污泥濁水,就像墨盒子。
其實在北京住久了人,更討厭春天的那個沙塵暴。遇到沙塵暴天氣,路上的行人,那就是難以睜眼,難以呼吸。因此在五十年代,北京人每到冬天、春天,就習慣戴口罩。那時人們戴口罩一是為抵禦冷空氣,二是為防止道路上塵土飛揚。老舍在上述文章中,讚揚中共新政權修路和治理下水道。但是那時的北京人,一到冬天和春天,特別是騎自行上班、上學的人,在路上依然戴口罩。那時的口罩是用數層白色紗布製作的,不是一次性的日用品。人們戴這種口罩上街回到家中,就明顯變成了黑灰色,就得洗乾淨,才能再循環使用。
轉眼到了2000年1月,中共的武漢病毒研究所釋放的新冠病毒,首先在武漢傳播,1月23日武漢首先封城,繼而隨著流動人口傳播,這次瘟疫在全世界蔓延。中共卻造謠說病毒來自美國,是運動員傳染給中國的。世界衛生組織把這次瘟疫命名為COID-19。口罩作為一種防禦面具,一開始,在全世界也變成了一種稀罕物,繼而,各國大量研製,並規定人們在公共場合必須戴口罩,因此戴口罩成了時髦。當然,由於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現在的口罩多是用特殊的防護材料製造,如聚丙烯熔噴布等,並經過國家衛生部門檢驗認可,方可變為商品,並且變為一次性使用。
在去年和今年疫情最嚴重時期,政府限令,在公共場合人們必須戴口罩,否則將被罰款。即使如此,由於社會貧富不均,以及人們信仰、習俗不同,在疫情最嚴重時期,我們在紐約看到人們戴的口罩也是五花八門。從顏色上區分,有白色的、粉紅色的、淺藍色的、淺綠色的、黑色的、花色的等,從材質上看有尼龍的、有棉布的、有紙質的等。從樣式上看,有平面的、有中間隆起的、有帶過濾吸氣孔排氣孔的。更有人,彷彿是糊弄事,用一塊方布對折,掩蓋在鼻子上的。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今年9月8日去世。在舉行葬禮時,有100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團,到倫敦瞻仰遺容並告別。此間各國代表均按照國際禮遇,穿黑色西服,絕大多數人不戴口罩,即使有戴口罩的也是戴黑色口罩。唯獨中共代表在9月18日,獲准瞻仰女王靈柩時,戴著印有五星紅旗的白色口罩,一時成為新聞焦點。為什麼?因為按照中國習俗,人老了,壽終命寢,叫喜喪,辦喪事,參與者穿白色喪服,戴白色孝帽。這次以王岐山副主席為首的代表團,(而且王岐山是代表習近平去倫敦的)與英國女王靈柩告別,隨行人員都穿黑色西服,戴白色口罩,王岐山著黑色便服,戴白色口罩,只有中國代表團特殊。這中不中,洋不洋,豈不出洋相,令人啼笑皆非。
疫情在中國大陸流行期間,中共為掩飾疫情,實行強制封城清零政策,這是中共的政治任務。且不說封城、封樓、強制隔離的做法,使老百姓遭受了多大的罪,就說中共禁止人們言論自由,中國人們不能提疫情。封鎖清零在中國也成了成為敏感詞,只能用「口罩」二字代替。所以許多自媒體人,在其製作的視頻節目中,只能用「口罩」二字當疫情的代名詞。比如說旅遊者說「由於口罩原因某地不能去」,就是表示那個地方被官方封鎖了,去不了。
現在美國拜登已經公開說,美國疫情已經過去。在紐約人們乘坐地鐵及公交車,可以不戴口罩,學校師生也可以不戴口罩。但是3年疫情,政府對疫情防治做出的一些規定,人們已經適應和習慣,紐約人出門在外,在公共場所,仍然有不少人習慣戴口罩。本來口罩就是一種防護用品,美國又是自由世界,既然人們對新冠病毒不再恐懼,國家又不做強行規定,所以戴不戴口罩隨你便,也無可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