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22-10-20 03:00:43作者:
古籍有云:「鱣鯉出鞏穴,三月則上度龍門,得度者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圖片來源:Pixabay)
唐朝詩人李群玉(?-約862年),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縣)人。一生對名利看得非常淡薄的李群玉,僅僅為官三年就主動辭官歸鄉隱居去了。他的詩也可以看出來他的隱居修道之心,例如這一首共二十個字的《放魚》「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漫遊。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銛鉤。」
這一首詩,是李群玉在放生之前,針對被放生的魚進行的祝願詩。當然其實是寫給自己和與自己有同樣經歷的人的。
根據《水經注・河水》所載:「鱣鯉出鞏穴,三月則上度龍門,得度者為龍,否則點額而還。」可知古代有魚躍龍門後,即可成龍的說法。因此,這一句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魚兒被放生之後,能夠早日尋找成龍之法,切莫在江河湖海中做太多的停留。詩句的內涵之意,是詩人在講自己也要早日尋找擺脫生死之法,不要在世間做太多的逗留。
李群玉還說,在江河湖海中,存在很多看似美味的東西,其實都是釣魚的香餌,吞下就為時已晚了。當然內涵之意,是指人間的名利之心,高官厚祿、美女如雲,這些看似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其實都是絆住人不能得道的香餌。
其實詩人也確實是這樣做的,詩人被皇帝授以弘文館校書郎,在人中是美事,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好事。詩人三年後主動辭官,詩人把當官當成釣魚的「香餌」,主動的捨棄。與陶淵明當年的辭官非常的相似,只是詩人似乎態度更明確,就是為了修煉得道而為的。魚成龍是得道,而人就是成仙成佛了。
人來到世間不容易,切莫被人間的名利情仇所羈絆。早日放下、得道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