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乘龍鳳上天的仙人,你還見過乘鯉魚飛上天的嗎?
明代畫家李在的《琴高乘鯉圖》就畫了這樣一個有趣的關於仙人的故事,畫中乘坐鯉魚的人叫琴高,他生活的年代是戰國時期。此畫表現琴高辭別從弟子乘鯉而去的情景。畫作設色簡淡,格調爽朗明快,屬明代院體風格。畫作布局尤為構思精巧,琴高乘鯉背回首告別的姿態,與岸邊揖手相送的弟子們顧盼呼應。畫中波濤洶洶,狂風乍起,雲霧迷漫,用以瀉染仙人遁逸時的神秘氛圍。畫中人物的情態生動,線描勁拔調暢,山石和樹木的畫法,融和了宋代郭熙的細潤和馬遠的剛健。
李在(?—1431年),字以政,福建莆田人。早年就讀梅峰書院,官雲南知縣。擅長山水畫,兼得南北宋遺風。[與明代大畫家戴進同時期,「自戴文進以下一人而已。」[宣德年間至北京,入畫院。成化四年(1468年),日本畫僧雪舟隨使團來到中國,曾向李在學習破墨與設色等法。《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對李在的畫技嘆為觀止,曾寫長詩《二郎搜山圖歌》。
《列仙傳》載:琴高為戰國時趙國人,善鼓琴,曾為宋康王舍人,有長生之術,後遁入涿水中取龍子,臨行與諸弟子約期相見,囑在河旁設祠堂,結齊等候他復出。屆時,琴高果然乘赤魯(錦鯉)從水中出,留一月餘,又乘魯入水。《列仙傳》是專門記載神仙的傳記,在裡面,琴高善鼓琴,有長生之術。
「琴高乘鯉」被在中國歷代都被作為詠仙術的典故。相傳戰國時,趙國有個名叫高的人,因為他的琴彈得很好,人們便稱他為琴高。琴高曾經做過宋康王的門客,為宋康王操琴。宋康王死後,他便到全國各地漫遊,傳受道家的長生不老仙術,許多人紛紛拜在他的門下。他在冀州和涿郡一帶漫遊了二百多年,收了幾百名弟子。有一天,琴高向眾弟子告別外出,弟子們問他去幹什麼,琴高說:「我要到涿水中去捉一條龍子作自己的坐騎。」
一個弟子問:「龍子是什麼,是龍的子孫嗎?」。「龍子是赤色的鯉魚,它如果跳過龍門,就成為龍了。你們在我去後,都要齋戒沐浴,等候在涿水旁,並給我造好一座生祠,等我乘鯉回來。」琴高說完,去來到涿水岸邊,縱身跳進了水裡。他的弟子們便按照他的吩咐,在涿水旁建造了一座「琴高祠」,虔誠地等待琴高回來。他們等了不知道多少天,只聽河水「嘩」的一聲響,便看到琴高乘著一尾赤色的鯉魚,鑽出了水面,逕直向岸邊的生祠飛去。
進了祠堂,琴高端坐在接受供奉的位置上,接受眾弟子的參拜。沒過幾天,這件事便傳開了,每天從各地都有大批的人趕來看。這樣過了一個月,一天清晨,琴高又乘著赤色鯉魚,飛入了涿水,從此再也沒回祠裡。
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引用過「琴高乘鯉」的故事,如唐代岑參寫「願得隨琴高,騎魚向雲煙」;李白有「赤鯉湧琴高,白龜道冰夷」之句;李商隱也有「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的詩句;王安石的「初學水仙騎赤鯉,竟尋山鬼從文狸」等,此類作品不勝枚舉。
古代的魚文化隱喻也相當豐富,一般魚都是象徵著吉祥富裕、年年有餘,很早的時候,鯉魚就受到重視。孔子的夫人生兒子的時候,還有人送來鯉魚來表示祝賀,可見鯉魚的吉祥寓意,以至於孔子還將兒子取名為鯉,表字伯魚。《詩經》中有把鯉魚和魴魚作為齊姜宋女的比喻,「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中國古代是半神文化,修仙和祥瑞之物歷來被用在各種繪畫,詩詞歌賦和文藝作品上,使仙跡及修煉文化長久地流傳下去,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