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有了異樣時當心是健康警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可別小看小小的舌頭,不僅是人體重要的味覺器官,舉凡飲食、吞嚥,甚至是幫助發音、形成語言,全得靠這三寸不爛之舌。
正常人的味覺對於食物酸、甜、苦、辣、鹹的五味雜陳,早已習以為常,根本用不著去關心。但是,如果口中空無一物,卻不時有特殊的味覺變化,那就要小心可能是健康的警訊。
味覺異常可能為健康警訊。(圖片來源:看中國整理製表)
例如有的人口內常有酸味,像吃檸檬一樣,嚴重的還可以聞到酸氣。一般與胃內容物不易排空或胃酸過多有關,臨床上要懷疑慢性胃炎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中醫認為有3種情形會口酸,肝熱最常見,患者會口酸口苦、胸脅疼痛、煩躁易怒、大便乾、小便黃,可用柴胡清肝飲來疏肝清熱;肝氣犯脾也會口酸,患者同時有噯氣、食慾欠佳、食後胃脹、倦怠乏力、大便拉稀等症狀,可用六君子湯合左金丸來治療;至於飲食過量或過食油膩,影響脾胃運化,也會口酸,造成噯氣有食物的酸腐味、厭食、胃脹、便秘或腹瀉有酸臭味,可用保和丸來治療。
有些人口裡總是覺得甜甜的,像吃了糖果一般。糖尿病人因血糖增高,唾液中糖分也較高,所以會自覺口中有甜味,嚴重的還會有水果香味。此外,在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消化酵素分泌異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澱粉酵素含量增加時,也會感到口甜。按中醫看法,飲食不節、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熱,均會使脾胃積熱,表現出多食易飢、口甜而渴、唇舌生瘡、大便秘結,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至於脾胃氣陰兩虛也會口甜,多為年老或久病傷及脾胃,導致氣陰兩傷、虛熱內生,病人會食慾減退、疲倦乏力、脘腹脹氣,可用七味白朮散加山藥、石斛、蓮子等來治療。
至於經常口苦的人,可能是情緒壓力或膽汁代謝異常,要小心肝炎、膽石症、膽囊炎及慢性胰臟炎等疾患。另外,癌症患者因舌頭血液循環障礙和唾液成分改變,對甜味食物的味覺會喪失,因而苦的味覺自然加重,所以口苦嚴重者,也可能是癌症警訊。中醫也認為肝膽經有病就會口苦,如《素問・痿論》曾說:「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舉凡口苦咽乾、面紅目赤、眩暈頭痛、煩躁易怒、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色,都是肝膽有熱的病徵,一般可用小柴胡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
總之,當味覺有了異樣,千萬不要等閒視之,應求醫診治,把握治療的先機。
嘴巴沒有吃東西卻有五味的存在時表示臟腑已經有了異常。(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酸甜苦辣訴說疾病
任何一種食物都具有酸、苦、甘、辛、鹹五味,是屬於人體味蕾所能感應到的一種信息。反過來說,如果口中空無一物,就不應有五味的存在,要是有的話,表示臟腑已經有了異常。例如,中醫有所謂膽病口苦、腎病口鹹、脾病口甜,此為臟腑精氣的外泄,可因臟氣的偏盛而上溢,也能因臟虛不攝而致精氣外漏,故通過氣味的異常出現,可以幫助確定疾病的定性與定位。
例如有的人口裡常覺得辣辣的,由於辣味是鹹味、熱覺及痛覺的綜合,所以會讓人覺得口中有辛辣味或舌體有麻辣感。口辣一般常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障礙等長期低熱的患者。中醫認為口辣多為肺熱壅盛或胃火上升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黃稠等症狀,可用瀉白散來治療。
又如有些人雖無吃鹽,口中卻有鹹味。口鹹常見於慢性腎炎、慢性咽喉炎、神經官能症或口腔炎症患者。依照中醫觀點,口鹹是腎虛引起的,多因年老體衰,久病或過勞傷腎所致。腎陽不足者,可見畏寒怕冷、疲勞乏力、腰膝痠軟無力、夜間頻尿、陽萎、帶下等症,可用腎氣丸合五味子來溫補腎陽;腎陰不足者,則有咽乾口燥、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盜汗遺精、煩熱、夜寐不安等症,可用大補陰丸或知柏地黃丸來滋陰降火。
如果是味覺減退、口裡發淡,一般與副交感神經興奮、唾液腺分泌稀薄有關,多見於炎症的初期和消退期,特別是痢疾、結腸炎、慢性腸炎等消化道炎症;又如營養不良,蛋白質、維生素、熱量不足,內分泌疾病,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大手術後的復原期等,因味蕾的敏感度降低,也常口淡無味。至於老年人由於味蕾退化,也會口淡而食不知味,屬於正常現象。但若出現味覺突然減退或消失,則要注意癌症的可能。中醫認為口淡無味有兩種情況,脾胃虛弱者,會口淡、食不知味、不欲飲食、神疲乏力、胃脹氣、大便拉稀,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穀芽、麥芽等來健脾和胃;濕阻中焦者,會口淡黏膩、飲食無味、胸悶胃脹、噁心想吐、舌苔較厚,可用藿朴夏苓湯來治療。
口澀也是常見的毛病,常見於說話過多、徹夜未眠、神經衰弱或嚴重脫水者,只要少說話、多休息並補充水分就可以改善。
總之,口裡發出酸甜苦辣的異常變化,往往是疾病的先兆,千萬不要等閒視之,應求醫診治,把握治療的先機。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