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庫稱中企囤積晶元是全球晶元短缺主因

發表:2021-11-27 19: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21年11月27日訊】德國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SNV)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晶元供應短缺危機除了COVID-19疫情大流行因素外,許多中企近年來大量囤積晶元,以應對美國出口管制禁令,是「缺芯」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據《自由時報》引述美國之音報導,「新責任基金會」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擾亂全球晶元供應鏈最重要的因素是疫情大流行後、半導體價值鏈對晶元的需求猛增,以及中企應對美國出口管制的囤積。據悉,美國2019年對華為實施出口禁令時,「一些中國公司因擔心面臨類似華為的挑戰,開始囤積晶元」。

報導稱,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特別是上游原材料及設備自給率很低,高度依賴進口,半導體甚至超過原油,成為中國進口金額最大的商品。中國晶元進口很大一部分用於組裝智能手機、筆電等設備。

「新責任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報告作者之一克萊恩漢斯(Jan-Peter Kleinhans)說,疫情使個人電腦、平板電腦,以及網路相機鏡頭等在家工作技術的需求飆升,造成晶元短缺,這是問題原因之一。其次,從2019年美國出口管制來看,除了針對華為,也越來越針對其他半導體企業,例如深圳方正微電子等。

克萊恩漢斯說:「中國半導體公司或使用者、半導體客戶開始擔心,他們會成為下一個符合出口限制的對象。所以在那扇門關上之前,他們想要獲得大量的半導體庫存」。

報島引述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進口了4175億個IC(積體電路)晶元,到2019年的進口量大增275億個,達到4451億塊,2020年再激增20%(984億個),達到創記錄的5435億個,進口總額3500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準。

2021年以來,中國晶元進口量仍在大幅增長,第一季、上半年和1至9月的晶元進口年增率分別為33.6%、29%,以及23.7%。今年第1∼3季的進口量分別為1552億塊、1571億塊,以及1660億塊。截至10月,中國今年1-10月晶元進口量比去年同期大增20%。

報導還引述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接受美國《時代雜誌》(Time)訪問時表示,更多的晶元被送到工廠,但並未留在產品中,這代表著,「一定有人在供應鏈某個地方囤積晶元」。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靜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