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相聚示意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提及唐代詩人,李白、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名字,大家可是朗朗上口,但他們有哪些送別詩值得我們一再賞析、一再推崇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楊柳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語言樸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讀來即生共鳴。唐時即被譜成《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是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歷代廣為流傳。
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本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樸素無華,寫得開朗樂觀,絕無一般贈別詩的哀傷悱惻。它的情調和初唐經濟文化走向繁華的時代精神完全一致。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全篇的警策,遂成千古最「暖心」絕句,讀過的人,幾乎都認可這兩句的意思吻合己心,堪稱送別金句中的金句。
三、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又是一首積極樂觀的離別詩。晦暗寒冷之景,恰如兩人困頓不達之境。但作者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沉淪,反倒以豁達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慷慨激昂、振奮人心。老董啊老董,有友如達夫,此生足矣!
四、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上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寫法含蓄新奇;下聯不用比喻而用比物,「不及」二字,妙境全在轉換間。詩人喜用誇張手法,一誇到底,「桃花潭水深千尺」同「白髮三千丈」,讀來絲毫不覺突兀。
五、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名樓送名士赴名城,差點被「煙花三月」的鮮麗意象感官化了。送別之時,誰敢說不會想要一同前往呢?後兩句在離別之後,不寫情而寫景,讀者反而更能感受到詩人藏於景物中之深情,實為細緻入微之絕佳辭令。
六、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以大片淡墨潑出滿紙煙雨,烘托楚山孤的開闊,離愁別緒瞬間變成高遠壯闊之志。輕水重山,淡寫離情重寫風節。歷來寄語都是竹報平安,詩人托報的卻是自己冰清玉潔的高貴品格,可見他和洛陽親友之間是多麼的了解和信任。
七、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前四句婦孺皆知,不評。遠芳晴翠,使古道荒城恢復了青春、變得生氣勃勃,緊扣前四句。最後二句與楚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李後主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同樣意味深長,意境渾然天成。
八、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送罷」點明不是離亭餞別而是離別後的期待,有別於一般送別詩。轉眼日落關門,用蒙太奇的手法,剪去了白晝的感想。天黑之後,漫漫長夜,思念更濃稠。草綠有時歸期無定,詩人用平凡的素材樸實的語言,寫得味外有味。
九、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斜陽,一作:夕陽)
這首小詩構思精緻,樸素秀美,有聲有色,同是山水詩名篇兼送別詩名篇。作品一反送別傷感之態,有種清雅閒淡的意境。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
十、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
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詩新穎別致,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出生動氣韻。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著一「班」字,境界全出。
此外,還有很多著名的送別詩,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送柴侍御》、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白居易的《南浦別》等等,有興趣者自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