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捐贈台灣的2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疫苗,7月31日上午運抵桃園國際機場。(圖片來源:中央社圖fl11f)
【看中国2021年9月5日讯】立陶宛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持續緊張,雙方大使已經被召回。立陶宛堅守主權和自由民主,決意要發展與台灣之關係,其多項作為可說是跑在歐盟前線,無論歐洲對中政策未來會如何發展,這個位在波羅的海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竟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以來,立陶宛因退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在國會表決通過認定北京政府對於新疆維吾爾族施行了「種族滅絕」、允許台灣於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名稱之中含有「台灣」字樣的代表處等事件,使得與中國關係緊張,且遭中方以政治和經貿等手段來強力施壓。
如果一切順利,駐立陶宛代表處將是歐洲、亦為中國邦交國境內首個以「台灣」為名之代表處。許多評論認為,北京的反應激烈似乎是為了「殺雞儆猴」,以防堵其他國家跟進。立陶宛於30年前欲擺脫蘇聯,率先宣布獨立,其對外作為上再次開先河。
根據數位消息人士的說法,這次駐立陶宛代表處在名稱中使用了「台灣」二字之計畫不變。
雖然立陶宛遭到北京威嚇,但仍堅守發展對台關係等主權決定,而美國和歐洲聯盟(EU)也陸續致函、致電和發布共同聲明等方式,以表示支持。立陶宛國會的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向中央社記者表示,目前歐美對於立陶宛的支持強度,可說是「30年來僅見」。
他說,歐盟與美國都意識到,至少於安全議題、政治折衝等,立陶宛對於北京強勢作為之抵抗也符合歐美的利益,所以願意協助立陶宛。而立陶宛亦以自身遭遇來驗證,中共集權體制確實是對於自由民主價值體系的威脅。
不過,歐盟並非鐵板一塊,各國對於中國有各自的盤算,這就是為什麼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不斷地呼籲27個歐盟成員國,必須團結一致,同時也是中國為何迄今仍還能夠對歐洲「分而治之」、「各個擊破」。
北京所使用的策略,對於不滿歐盟夥伴或者美國「不夠力挺」、發現「歐洲價值」不盡然符合自身的當下利益,或者企圖利用強化對中關係來增加對美談判籌碼之國家,尤其有效。經貿利益也往往使讓歐盟大國對北京政府顧慮再三。
馬爾德基斯表示,對立陶宛來說,支持自由民主的台灣、對抗集權體制,是為了保衛國家生存根本利益必須走的道路,所以「幫台灣,即是幫自己」。
他認為,「一旦有一個民主政體倒下了,就有可能引起骨牌效應」,而在缺乏自由民主環境中,作為小國的立陶宛,最終恐怕只能任強權操弄和宰割。
在中國方面,以經貿手段來「懲罰」立陶宛,馬爾德基斯說,因為中國市場不自由開放,所以立陶宛對中出口量相當有限,目前主要是從中國進口原物料與零組件的立陶宛廠商受到傷害,使其面臨了貨運中斷、運費被惡意漲價等人為的阻撓。
但馬爾德基斯稱,雖然相關企業持續對政府表達憂心,但亦認知到必須捍衛國家的主權,在國家安全上,大家是一體的。更何況,強權鄰居的俄羅斯,已經數次動用了類似經貿手段來懲罰「不聽話」的立陶宛,中國的手段似乎顯示根本不懂立陶宛人的思維,僅會引起反效果而已。
「俄羅斯對於立陶宛來說,是一個更重要的市場,我們皆沒退讓了。如果我們對經貿施壓就低頭,那麼必然於經貿和政治領域方面,最終都會敗下陣來,因自己放棄了主權」。
曾經在前蘇聯、俄羅斯和波羅的海地區擔任記者、曾任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的資深編輯、現為「泰晤士報」(The Times)的專欄作家魯卡斯(Edward Lucas)對中央社記者分析稱,考量國內外的情勢,未來較可能跟進立陶宛路線而「挺台」的國家,包括有捷克、斯洛伐克與羅馬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