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以己為鏡》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母親再三告誡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愛因斯坦總是不以為然地回答說:「你瞧瞧我的夥伴們,他們不都和我一樣嗎?」
有一天,父親給愛因斯坦講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父親說:「昨天,我和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煙囪內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跟在後面。鑽出煙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丑,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乾乾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乾淨呢,於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父親鄭重地對愛因斯坦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父親的話,頓時滿臉愧色,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勇氣與成功》
1864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去採訪林肯,他們有這麼一段對話。
記者:據我所知,皮爾斯和布坎南(註:上兩屆總統)都曾想過廢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草就,可是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這段對話發生在林肯去帕特森的途中,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因此,他一直都沒弄明白林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直到1914年,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裡林肯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歷。
「我父親在西亞圖一處農場,上面有許多石頭。正因為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它。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裡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裡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那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像的山頭,而是一塊塊孤伶伶的石塊,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
林肯在信的末尾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只存在於人的想像之中。」
讀到這封信的時候,馬維爾已是76歲的老人,就是在這一年,他正式下決心學漢語。據說1917年,他在廣州旅行採訪,是以流利的漢語與孫中山對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