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回收制度已經享譽國際,但是據統計,約6成8民眾仍對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分類不清楚,因此友協會推出線上「回收大百科」釐清觀念。(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1年1月8日訊】其實台灣不只在武漢肺炎防疫上國際認證最強,就連回收制度也早已享譽國際。不過,據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的統計,約6成8民眾仍對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分類不清楚,如發票感熱紙不可回收即為一例,因此推出線上「回收大百科」釐清觀念。另外,環保署表示,預計今年6月底前會在各交通場站,提供有一致性的垃圾分類圖示、文字,以方便民眾進行分類;後續是否擴大將會視民眾、各界團體的回饋意見再來推動。
台回收制度享譽國際 民間推「大百科」
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曾在2020年1月16日以大篇幅圖文介紹台灣資源分類回收措施,並盛讚台灣成為這項領域的世界領導者,更建議歐盟及芬蘭可借鏡台灣經驗。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民眾雖然普遍具備環保、回收意識,但是在部分應回收或不能回收的項目卻常有困擾。依據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的統計,近7成的民眾都是到了垃圾桶之前才思考該怎麼丟垃圾。
日前RE-THINK與外送平台合作的回收素養調查,共計3.7萬份問卷當中,雖然約9成民眾表示有回收習慣,但是約68.3%的民眾答錯了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分類,比如發票感熱紙不可回收,而廚餘、便當盒則應該回收。
RE-THINK協會的創辦人黃之揚認為,愈往垃圾處理的源頭,則民眾會面臨很多回收上的迷思,「當每個人的常識不同時就會是社會問題」;RE-THINK已彙整101件台灣人最頭痛的垃圾物件並製成線上「回收大百科」,供民眾查詢、釐清觀念;接下來一年也會推廣回收教育課程與場域改造實驗。
根據本次調查,雖然有9成的民眾自評有資源回收的習慣,但僅7成6的人認為自身重視環保,其中在25歲以下的民眾自認習慣最差;另外,調查也顯示,民眾認為夜市為最應該加強回收管理、教育的場所,其他的場域包括公園、便利商店、餐廳及學校等。
另外,約有18.1%的民眾認為全部的塑膠都可以回收,但是RE-THINK表示,環保署目前公告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當中,3號PVC塑膠回收相對困難;而7號PLA生質塑膠則因為沒有堆肥設施,最終仍是焚化處理。
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的執行秘書顏旭明表示,早期是在街頭巷尾有「酒酣倘賣某」,提供的是經濟誘因,現在是通過學校教育,理解資源本來就應該回收,此為社會演變的過程、進步的地方。
顏旭明還說,公部門很願意與民間團體站在一起,於回收體系中,政府部門會有比較上位的方向,可年輕人的思考面向政府非常重視,因有科學化、統整化,都會作為參考。
合作的外送平台資深公共事務經理郭昕宜表示,從2019年起該平台就開始一連串減塑措施,比如改變app的介面,預設不主動索取免洗餐具;統計到2020年10月,大約減少530萬公斤,去年也開始推動環保筷與餐具;未來也會配合RE-THINK將回收觀念推廣到校園、外送夥伴、合作餐廳等。
將推動一致性垃圾分類圖示 6月底前交通場站試辦
根據環保署2019年度垃圾破袋採樣分析資料顯示,一般垃圾當中至少有4成為應回收的廚餘、紙張與塑膠。
顏旭明表示,環保署與公私交通場站在2020年下半年有討論,預計今年6月底前將會在各交通站,諸如鐵公路車站、機場和渡輪站等,會統一垃圾分類標示,有一致性的圖例、文字,讓民眾更容易辨識;後續是否會擴大,將再參考民眾、各界團體的意見來推動。
顏旭明也舉例,各交通場站預設的垃圾、回收桶數量有可能不一,如高鐵考量場站環境,雖然只分成回收與一般垃圾,但會在後端再處理回收物;而公路局各站則會依不同類別有不同的回收桶;但各交通場站會依照環保署所發下去之圖示,來做好回收桶或者垃圾桶的標示。
另外顏旭明提到,夜市是很重要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環保署推動的示範環保夜市,除了油煙、水的改進外,資源回收也很重要,特別像紙餐具跟廚餘等;將評估示範環保夜市如果做得好,就有全面推動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