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運動(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0年12月28日訊】12月22日,中共歷史研究院官方微博刊發《腳踏實地,青春無悔!知青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的文章,為中共在文革時期發動的「上山下鄉」運動大唱讚歌。
這篇文章是為紀念52年前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號召而創作的。文章說:半個多世紀後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山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知青」是共和國建設的重要基石。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也出現了一些否定「上山下鄉」運動的觀點。這些觀點藉助一些極端「個案」,胡說「知青」是「被毀掉的一代」、「上山下鄉」是「受迫害」、「逆城市化」等錯誤言論。這些言論「醉翁之意不在酒」,實際上是企圖藉此否定新中國的奮鬥歷程。
該文章立即遭到各界的強烈譴責。有網友說:「純粹為錯誤和災難洗地,既侮辱了歷史,也侮辱了研究院這個詞。」「知青下鄉既沒有帶來生產力的明顯進步,更沒有帶來大鍋飯、平均主義分配方式的變化,甚至也沒有帶來觀念的變革。‘偉大壯舉’,偉在何方?壯在何處?這明顯是為文革翻案,為極左思潮張目,也是對農村改革的否定,不僅當年那一代知青不能答應,但凡有點正義的人士也不會答應。」「(上山下鄉)這麼好,當年搶著回城幹啥?如今再下鄉,請高官先送自己子孫先下鄉。」面對如此強烈的輿論反應,歷史研究院刪除了該微博文章。
事實上,習近平上臺以來一直在為文革翻案。從兩個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開始,修改歷史教科書,將鄧小平時代定性文革為「內亂」修改為「艱辛探索」。2018年7月,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於鴻君發表了《建議國家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一文,鼓吹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2019年4月,共青團中央為貫徹習近平思想及「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宣布將在2020年前,組織1000多萬人次的大中專學生「志願下鄉」。為什麼習近平執意要為上山下鄉運動翻案呢?如何看待上山下鄉運動,是偉大壯舉還是曠世災難?下面,我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第一,習近平面臨毛澤東當年的困境
文革史學者普遍認為,毛澤東開展上山下鄉運動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1968年,紅衛兵運動已經持續兩年多,儘管毛澤東等領導人一再呼籲「復課鬧革命」,要年輕人回歸正常生活,但覆水難收,社會震盪和混亂仍然無法制止。另一個就是緩解城市青年就業壓力,到1966到1968年的三屆高中畢業生共400多萬人呆在城裡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那麼,今天習近平開展上山下鄉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呢?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衰退期,除了要應對美國的貿易戰、各國廠家紛紛撤出大陸的現狀,而且還得面對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強大衝擊,以及由此帶來的不斷增長的失業率。中國今年有874萬的高校畢業生,而明年的高校畢業生總人數預計高達909萬。
獨立學者吳祚來認為,目前中國的情況與五十多年前相似,尤其多年來的城市化無法讓大多數年輕人在城市安身立業,於是想把年輕人送到鄉下去,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中共現在面臨的經濟危機非常嚴峻。幾十年來沒有出現過的電荒問題現在都出現了。這將引發連鎖反應。他們想消減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年輕力量,因為這股力量容易搞學潮,容易搞民主運動,把這些人打發到邊遠地區去,緩解中共的政治安全壓力。
第二,中國進入知青治國時代
文革中上山下鄉運動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後經歷25年,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2000多萬人。這是整個人類的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當年的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繫在一起。1978年10月,中共決定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並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業問題。1979年後,絕大部分知青陸續返回了城市。
上山下鄉是習近平的青春記憶,他並不認為上山下鄉運動是災難,相反他很留念那段時光。他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練很大。」「我幾乎一年365天沒有歇著,除了生病。下雨颳風我在窯洞裡跟他們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然後跟他們去放羊,什麼活都干,因為我那個時候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的影響是相當深的,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目前,中國已經進入知青治國時代,身處權力金字塔最頂層的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栗戰書和趙樂際,乃至大約百分之五十的省級正職官員,他們都有知青經歷。同樣具有「知青」背景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還有王晨,劉鶴,李希,李鴻忠,楊曉渡,郭聲琨,蔡奇,尤權等。而與習近平和趙樂際同樣具有「工農兵學員」背景的,如今的中央政治局裡還有栗戰書,汪洋,王滬寧,楊潔篪,楊曉渡,陳希,蔡奇。
上山下鄉運動是文革時代青年人的青春歲月,那裡有他們的汗水、迷茫、愛情和痛苦。有很多當年的知青經常回到插隊的農村,流連他們過去的時光;有的辦起了知青主題的餐館和知青博物館;有的甚至移民到了西方國家,還唸唸不忘知青時光。
歷史研究院的文章顯然是要為習近平的知青時光塗脂抹粉。文章寫道:當年上山下鄉的一大批知識青年,現在正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崗位上和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知青並不是什麼「毀掉的一代人」,而是在艱苦歲月中鍛練成長為有作為的一代人。他們中最優秀的代表,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擔負起領導全國人民在新時代奮鬥前行的歷史重任。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七名政治局常委中,就有四位有著上山下鄉的經歷,佔比57.1%。
第三,如何評價上山下鄉運動?
歷史學家葛劍雄先生說:不能因為我們有些領導是下鄉出身,就認為「上山下鄉」是對的。「上山下鄉」這個運動絕對是錯的,他們現在有句口號叫「青春無悔」,胡說八道,是你自己選擇的嗎?那是「青春無奈」,沒有選擇的。有學者認為,對上山下鄉運動應該站在現代文明的高度,做出具有歷史縱深感的揭示和思考,只有把它放到中國歷史的坐標上,我們才能獲得一種歷史的眼光,才能認清它的本質。否則,我們留下的就只能是對過去經歷的迷茫、對蹉跎歲月被肯定的渴望和對有悔無悔的爭執,最終罪惡成了偉業。上山下鄉運動的罪惡在於剝奪了廣大知青自由謀生、自由擇業、自由遷徙的天賦人權。絕大多數知識青年或被洗腦或迫於強大的政治壓力被裹挾到那場運動中去的。雖然當時暫緩了城市就業的壓力,但幾千萬年輕人的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拆散。從1978年底開始,各地知青遊行請願要求回城。1979年1月,雲南孟崗農場的上萬知青罷工發出「不回城,毋寧死」的口號,上千知青絕食抗爭。北京知青吳向東當眾割腕自殺,三萬多知青跪在地上,齊聲高喊「我們要回家!」震動了全國。林彪之子林立果在「五七一工程紀要」中指出,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1978年,鄧小平在談起全國1700萬上山下鄉知青問題時說:國家花了三百多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唐燕女士在《上山下鄉是罪惡還是偉業》一文中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只是對少數成功者而言;從歷史的角度,苦難只能是教訓、是前車之鑒。對絕大多數人的苦難我們不能漠視,對他們的苦情不可踐踏。我們必須對苦難追根溯源,並對苦難的製造者追究責任,以避免再受苦難,而不是把苦難合理化,更不是讚美、炫耀苦難。對苦難的審視應該立足於知青整體,立足於整個國家和民族。實際上,那並非僅是我們個人的苦難,而是一代人的苦難、是全民族共同的苦難。須知,那些少數的成功者是以大多數人的苦難為代價為陪襯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並不是生命的意義,而是苦難;上山下鄉並不意味成長,而是苦難;戰爭並不意味錘煉,而是苦難。
文革中上山下鄉運動無疑是一次民族苦難,但毛澤東當年的紅衛兵習近平卻沒有反思這場刻骨銘心的苦難,而是將它視為美好的記憶。面對中國龐大的失業潮和青年對民主自由的追求,習近平和他的知青團隊從毛澤東極權主義思想毒庫中搬出上山下鄉的舊夜壺。這不僅說明習近平及其知青團隊治國理念的陳舊落後,而且嚴重違背人性和人民意願,其結果必將步毛澤東失敗的後塵。
綜上可見,習近平及其他的知青團隊希望通過新的上山下鄉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也緩解青年人對於民主自由追求的政治安全壓力,但網友們的評論反映了中國人的民意。他們不願走回頭路,不願重複歷史的悲劇。中國人很新,但習近平和他的時代很舊。馬克思在文章《路易‧波拿巴和他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第一次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作為鬧劇出現。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社會和人們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不可逆轉的改變。習近平無法將中國重新拉回到毛澤東極權主義時代,也無法阻擋中共的潰敗和中國憲政民主轉型的歷史大勢。
来源:議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