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併吞臺灣的最大障礙(圖)

作者:洪博學 發表:2020-12-26 08:1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8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臺灣
中共把併吞臺灣視為中國復興最後的拼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12月26日訊】建立在謊言上的宣示,最終只是一場泡沫。

中共把併吞臺灣視為中國復興最後的拼圖,於是,武統不可,文統不行,現在又想出修改憲法的「智統」,打算推出「國家統一法」,總之,換湯不換藥,站著喊口號腰不酸,文攻武嚇還是老套。

中臺不同文更不同種

中共的文攻姿態,最喜歡說的就是中臺「同文同種」,這句話就是謊言,因為基因科學已經證明超過80%臺灣人屬於南島血統,與中國漢族為主的基因,差異甚大;其次,漢文簡體字和漢文繁體字,或許同源,長像卻不盡相同;再來,口語在中國南北東西方,差異更大,北方人聽不懂四川話,就好像臺灣人聽不懂上海話,中國方言不下百種,無法強說是同文,既然如此,這些謊言也就不攻自破。

但是,阻礙中國吞臺最大障礙,不是語言和種族而已,文化生活價值,才是最根本原因。中臺交流三十年下來,並沒有互相理解,反而相互排斥,這種情況和東西德交流下場一樣,東西德的統一之前,相互交流,還是絕對平等開放方式,後來,反對統一還是高於支持統一,而中臺交流根本不對等,只准中共文宣對臺灣洗腦,卻不准臺灣文宣對中國人洗腦,臺灣人在中國生活戰戰兢兢,不小心說錯話,會「被失蹤」,在微博上鋪文,不小心跨過紅線,就是監牢等候,這種差異根本原因是,中共把交流視為入侵滲透臺灣和洗腦任務,只准中共的宣傳進入臺灣,禁止臺灣的宣傳進入中國,於是,三十年下來,民主自由人權價值,在中國無法普及,甚至飽受打壓,但是,中共卻用虛假的宣傳,企圖改變臺灣,在不對等交流之下,臺灣人只有更加疏遠中國,以免受害。

前幾天,浙江金華市有這樣的報導,一個大賣場的兒童遊戲場上,一名幼稚園的中國男童毆打一名混血女童,並且口中飆罵,「這裡是中國地盤,要混血女童滾出去」,混血女童母親出面制止,但是,男童的雙親當場卻說,「小孩打架小事情而已」。

重點不在於兒童打架,而在於如此年幼的小孩,在中共戰狼紅衛兵義和團教育之下,已經變成小戰狼,仇視外國人,甚至鄙視外國人,這是目前中國境內的社會普遍氛圍,說實在,太可怕了,讓義和團精神擴展下去,而且深入最年幼的這一代,我們可以預見,百年前外國人圍攻中國的悲劇,又會發生,如今,武漢瘟疫造成世界動亂,中共戰狼外交處處碰壁,已經預告中國悲劇即將來臨,所以,臺灣阻擋紅色文宣兒童書進入市場,做法絕對正確。

中共仇外大爆發時代

過去,鄧江兩人執政,處於韜光養晦,至少還可以隱藏仇外情緒,但是,習近平一上臺,中國社會整個仇外情結大爆發,一下子反日,一下子排韓,接著是反印、反澳洲、反美國,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因為中共的自大又自卑的不正常心態,另一個主要因素是中共政府鞏固政權有意為之,從小學教育開始,就灌輸反西方的價值,如同王毅最近的宣告,「要求美國不要企圖想改變中國」,意思就是,中共這種反民主、反自由、反人權的建國基本套路,會一直跟著共產主義,走到黑,走進墳墓。

臺灣的紅色媒體說,中臺關係比臺美關係更重要,這一點我也同意,能夠化敵為友,這是人民所願,沒有一個臺灣人不喜歡過平安的日子,問題是,把臺灣搞到生活緊張,擔心戰爭突然來臨的始作俑者,不就是中共嗎?紅色名嘴喜歡說,「臺灣逼著中共動武」,這種說法顛倒是非,功夫一流,正確的說法是,「中共不斷武嚇,逼到臺灣不得不買武器對抗」。

臺灣早已放棄以武力併吞中國,甚至不反對中共在國際上地位,但是,中共卻不給臺灣2300萬人一條生路,是誰逼誰動武,流氓霸凌弱者,最常用的說詞就是,他逼到我動手的。

完整的中國可以不包括臺灣,簡單修憲就可以完成,中共可以降低用在攻打臺灣的軍備預算,把這些錢讓中國14億人過好日子,無須搞戰狼外交,弄到自己人冬天受凍,停電,甚至停止暖氣供應,強者放下武器更容易,這才是善莫大焉。

(文章由《民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民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