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與很多藝術是相通的。(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網)
詩歌與很多藝術是相通的。以前所有詩歌都是唱的,如《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歌曲,分別是百姓、貴族、天子在不同場合唱的歌。所有詩詞都有不同的韻律和節奏,背起來也挺順口的。除此之外就沒有找到詩歌與音樂的相似性。但是,最近閱讀了一些文學著作後,對詩歌的寫作手法有了新的認識,發現詩的寫作手法與音樂的創作手法緊密相關。
詩歌的「賦比興」手法也體現在古典音樂裡
詩歌的表現方法分三種:賦、比、興,總的來說這三種手法表明瞭詩裏的形象與情意的關係。朱熹《詩集傳》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賦」的手法是直接敘述所要表達的事物。這相當於西方音樂裏的芭蕾舞和歌劇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睡美人》,普羅科菲耶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灰姑娘》,比才的《卡門》等。這些作品都是根據特定的劇情而寫的,音樂的每一片段與舞劇的每一細節搭配的完美無瑕。主題曲的開始意味著臺上主人公的出現,活潑響亮的旋律烘托著臺上喜慶的場面,音樂的起伏都隨著臺上劇情的波動,即使沒有臺上的表演都可以從音樂裏領會到故事的情節。
「比」的手法是借用其它事物為比喻所要敘述的事物。作曲家常用的手法就是用不同樂器代表不同的形象與情景,比如聖桑的《動物狂歡節》,整個作品是用不同的樂器刻畫不同的動物。小提琴演奏緊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模仿雞啄米的形象,鋼琴演奏的快速上行琶音模仿公雞的鳴叫聲,低音大提琴演奏的穩重進行曲模仿大象漫步行走的情景。不同樂器的音色、旋律的快慢、音符的長短、音量的大小都可以引用來刻畫各種事物。
「興」是因其它事物而引發出所要敘寫的事物。這種手法幾乎體現在所有音樂作品,是作曲家所表達自身情感的主要方式。維尼亞夫斯基的《傳奇》是一首著名的小提琴獨奏曲,結構簡單旋律優美,比一般的小提琴曲子更容易欣賞,是作曲家特意為求婚而創作的。曲子的主題是一段優美而悲傷的旋律,充分的傳達作曲家的痛苦與沈悶,兩段主題中間插入了一段充滿動力與期望的快板作為對比,表現作曲家的幻想與期待,似乎像他在請求女方父母的成全。女方的父母反對女兒與作曲家的婚事,他們聽完這首曲子深受感動,很敬佩作曲家的才能,最終成全了婚事。
很多詩詞不會只局限在一種寫作手法當中,作者常會把三種手法摻雜著用,寫出來的作品色彩豐富,情感動人,音樂也不例外。三種手法各有所長,足以抒發作曲家的感情,合在一起用便能創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充滿多層豐富的情感與色彩,留給後人無限的領會和感受,難忘的傑作。
(注:本文作者王園景是神韻藝術團的一位小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