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語譯】
一片樹葉遮住了兩眼,就連泰山也看不見了;兩粒豆子堵住了兩耳,就連雷聲也聽不到了。
【註釋】
障:遮蔽。雷霆:大雷。
【出處】
《鶡(讀禾)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一葉蔽目」又作「一葉障目」。
【說明】
《鶡冠子》,今存三卷十九篇,傳為鶡冠子(人名)所作。內容以道家之說為主,兼及儒、法、陰陽、名、墨、兵各家。
歇冠子,生卒年不詳,姓名失傳,相傳為戰國時楚人。隱居深山,鶡羽為冠,因以為號。其思想雖雜刑名之說,而大旨本於黃老之學。
此處所節之句,出自《天則》篇。鶡冠子認為,耳雖聰,目雖明,但總有侷限性,容易蔽塞。因此,他提出聖人之政,憑藉於道而不憑藉
於耳目的主張。後人也常引用於比喻小處或局部的矇蔽,可以使人看不到大處和遠處。也指小人讒言,可以使人受矇蔽而上當。
二、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語譯】
一隻手單獨地拍,即使是迅猛用力,也拍不出聲音。
【註釋】
疾:迅猛用力。
【出處】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人主之患,在莫之應」:君主的禍患,在於沒有人響應。
【說明】
《韓非子》,是韓非的著作,集先秦法家學說大成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二十卷。韓非在著作中,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主張。
韓非(約前280一前233),戰國末期的哲學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他吸收道家、儒家、墨家等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選擇地吸收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學說的大成。著作有《韓非子》。《功名》是《韓非子》書中的篇名。這一篇的主旨,是闡述君主如何立功成名。韓非認為,英明的國君,賴以立功成名的有四點:一是天時,二是人心,三是技能,四是勢位。
此處所節之句,原意是:做人君的獨斷專行,以致無論是做事、說話,都無人敢提意見,因而也就沒有應和之人,如同「一手獨拍」。喻指
孤立無親,難以成大事。後來此語,常用於泛指各級領導人脫離群眾,孤立無援。俗語「一個巴掌拍不響」即是此意。
三、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語譯】
身上的這一腔熱血要倍加珍惜愛護,(如果能死得其所)它可以化為一股扭轉乾坤的力量。
【註釋】
珍重:愛護,指要死得有價值。化碧濤:相傳周朝大臣劉文公所屬大夫萇弘,死後三年,他的血化為碧玉。後常以「碧血」指為國死難的人。這裡的「碧濤」借指革命的力量。
【出處】
(清)秋瑾《對酒》詩:「不惜千金買寳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說明】
秋瑾(1875--1907),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少學經史詩詞。光緒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學,次年加入同盟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組織起義,事泄被捕就義。工詩文,大多抒發憂時愛國的壯懷,激奮昂揚,格調雄健。有《秋瑾集》。
這首詩,洋溢著愛國激情,筆墨酣暢,音節振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後人常用以表達:為革命不怕犧牲的豪言壯語。
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語譯】
喝一口粥,吃一口飯,都要想到這些東西來得不容易。半截絲、半根線,也要常想到它得來的艱辛。
【註釋】恆:常常。
【出處】
(清)朱柏廬《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說明】
朱柏廬(1617--1688),名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明清之際蘇州昆山(今屬江蘇)人。明代生員。後入清,終身未仕,居鄉教授學生。一生研究程朱理學,主張知行併進。著有《朱子家訓》、《大學中庸講義》、《愧訥集》等。
《朱子家訓》,亦名《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該書共五百零六字,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的大成。
此處所節之句,講勤儉節約,語重心長,言辭懇切,成為千家萬戶所傳誦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