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作為世界十大建築奇蹟之一,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徵。從空中俯瞰,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前行。
長城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歷經秦始皇大規模修建之後,漢、兩晉、金、元、明等朝代都修建過長城。這其中,當屬明朝的修建水平最高。
那麼,明長城歷經六百年依舊堅固如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用特殊的材料製造而成的嗎?
萬里長城屹立千年不倒 關鍵在於「糯米砂漿」
原來古代中國的建築工人通過將糯米湯與標準砂漿混合,發明了超強度的「糯米砂漿」。標準的砂漿成分是熟石灰,即經過煅燒或加熱至高溫,然後放入水中的石灰岩。
研究顯示,現在已為亞洲人飲食主要組成部分的美味糯米,也是使中國古代一種砂漿效能超強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砂漿仍是現存修復古代建築的最好材料。
糯米砂漿或許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有機和無機原料製成的複合砂漿。糯米砂漿比純石灰砂漿強度更大,更具耐水性,還認為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技術創新之一。
秦始皇建造萬里長城也是厲害了,本身他就是想要利用萬里長城來做軍事防禦的,一點都不馬虎,說實話真不是一般的奢侈。怪不得現在再也沒有人願意用奢侈的「糯米砂漿」,不用說秦始皇肯定是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長城是古代中國為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大的隔離牆或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
中國北方自古便不安寧,在古代主要以遊牧為主的蠻族有劫掠的習慣,萬里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時期的規模最大。
《延慶州志》記載:「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時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為威脅,此後三百年未修長城;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得之後宋朝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只起到盤查路人和作為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清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長城。
因此,近來實際修復長城的僅明朝一期,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產,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
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該遺產包含有八達嶺長城、山海關、嘉峪關3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