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一234),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一位家喻戶曉,深受人們敬愛的歷史人物。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硅,字君實,漢末為太山郡丞。諸葛亮生長在漢末大動亂時代,而且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十四歲時,為了「苟全性命於亂世」,跟隨叔父諸葛玄,流亡到荊州,投靠劉表。不久,叔父亦死。年僅十七歲的諸葛亮,就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蓋了幾間草房定居下來。他一面在山下「躬耕壟畝」;一面攻讀經史,博覽群書。經常與流亡到荊州的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好友,切磋學問,議論天下大勢。他還「自比管仲、樂毅」,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管仲樂毅那樣,相齊桓以成霸業,將燕昭大破強齊,幹一番「恢復漢室」,統一全國的大業。被師友們譽之為「臥龍」,「識時務」的「俊傑」之士,成為荊襄地區的第一流人才。
紀元207年,在漢末軍閥混戰中、尚未站穩足跟的劉備,被曹軍所敗,屯兵新野。這時他正四出訪賢,物色人才。徐元直向劑備推薦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劉備聽說後,立即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隆冬的嚴寒,長途跋涉來到隆中,「三顧茅廬」才見到了諸葛亮。一見面,劉備就很謙虛地向他請教說:現在漢室衰微,奸臣掌權,我不自量力,想出來掃平群雄,安定天下。可是由於自己才疏智短,始終沒有什麼成就,您看怎麼辦才好呢?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誠懇,便根據自己數年來的觀察和判斷,就毫無保留地對天下形勢,做了精闢地分析。他給劉備提出了一條「跨有荊蓋,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北抗曹魏的策略。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對諸葛亮的政見十分欽佩,懇切地邀請他出山。自此,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離開了隆中,盡全力輔佐劉備,為創建和鞏固蜀漢政權,而奮鬥了終生。
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立即掉轉馬頭,揮師南下,意欲鯨吞荊州與江東,進而統一全國。
這時,荊州的劉表已死,次子劉琮舉州投降。屯駐新野的劉備,在撤軍中,兵敗當陽長阪坡,形勢十分危機。這時,剛來不久的諸葛亮,為劉備獻策,聯吳抗曹,並自請「身使孫權,求援吳會」,共拒曹操。當時孫權部下有的主戰,有的主降,諸葛亮乘機對孫權說,曹操大軍壓境了,如果再猶豫不決,則「禍至無日矣。」他又向孫權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了曹軍不可克服的弱點:「遠來疲弊」,此刻「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也,非心服也」,內部尚不穩定。這樣,只要孫劉兩軍,「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諸葛亮的精闢分析,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於是年七月,孫、劉聯軍,與曹軍決戰於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結果曹軍大敗,劉備軍隊乘勝佔領了荊州大部地區,從此有了立足之地。
214年,諸葛亮輔佐劉備進軍四川,奪得了益州。劉備任命他為軍師、將軍。219年,劉備又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至此,劉備與孫權、曹操基本上成為三個勢均力敵的軍事集團,三國鼎立局面終於形成。證實了諸葛亮關於天下三分的預言。
220年,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次年,劉備在諸葛亮建議下,稱帝建國,建立了蜀漢政權。諸葛亮被命為丞相。
222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傾全國之兵力伐吳,結果敗軍於夷陵。次年春,劉備病危,召諸葛亮至白帝城託孤。劉備告訴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指劉禪)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於是他再「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為鞏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死後,十七歲的阿斗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丞相、益州牧如舊。劉禪是個昏庸無能之輩。其小名阿鬥,長期被人們當作智慧的反義詞使用。
諸葛亮擔起了「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的重任。他在劉備死後,採取了一系列內政、外交方面的有力措施。所依據的方針,依然是隆中對策。
諸葛亮是位深謀遠慮的戰略家。他提出的「外結好孫權」,聯吳抗曹的方針,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但因荊州問題,吳蜀聯盟曾一度遭到破壞。劉備死後,他立刻派能言善辯的鄧芝使吳,恢復了吳蜀聯盟。形成對曹魏左右夾擊的鉗形之勢,這樣,才可能在東吳的配合、支持下,出師北伐,使蜀漢政權不至被消滅。
225年,在穩定了吳蜀關係後,出師南征,所謂「南撫夷越」。南中是指大渡河以南的雲貴地區。這裡,歷史上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一些少數民族上層分子,乘劉備新死,蜀漢危難之機,發動武裝叛亂。諸葛亮決定先安定南中而後北伐。臨行前,他採納了參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方針,「七擒七縱」孟獲,感動得孟獲心服口服地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南中平定後,他仍然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當地方官吏,管理西南地區。孟獲還到成都,當了蜀漢政權的御史中丞。諸葛亮很注意南中地區的開發,派人把內地的先進的農、手工業技術在南中推廣。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改善了民族關係,充實了大量的軍需物資,為北伐曹魏創造了條件。
劉備死後,諸葛亮鞏固蜀漢政權.在「內修政理」方面,更是嘔心瀝血,費盡心機。
首先,他針對蜀人專權自恣的情況,實行嚴厲的法治。制定了漢科(律),對於敢觸犯刑律的人,給予嚴厲的打擊。他執法不阿,賞罰分明,「無惡不懲,無善不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使蜀漢政治比較清明。
其次,諸葛亮還注意發展生產,推行屯田,加強水利興修,改善交通工具。如他曾發明製造「木牛流馬」,因此,儘管連年征戰,蜀國境內,還是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富庶景象。
再次,諸葛亮在用人上,也力求做到任人唯賢,對有才能的人,不論出身門第高低貴賤,能夠破格擢用,委以重任。為蜀漢政權選拔出一批文臣武將。故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在強敵面前,還能維持三十年之久。
從227年起,諸葛亮為了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先後六次出兵北伐曹魏。臨行時,他上表劉禪,要他「親賢臣,遠小人」,接受漢代興衰的歷史教訓;要求劉禪廣開言路,容納雅言,執法公允,這樣才能鞏固發展蜀漢事業。諸葛亮的北伐,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因天時、地理,運輸不濟等原因,始終未能擊破魏軍的主力。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並接受前幾次北伐教訓,進行屯田、打算與魏軍長期相持。終因積勞成疾,病死於軍中。按照他的遺囑。葬於定軍山,終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死後,魏軍統帥司馬懿,看到蜀軍駐紮過的營地時,連聲讚嘆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一生,忠於蜀漢政權,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處處以身作則,「勤攻己之闕」。如在第一次北伐中,因馬謖違反節度,造成街亭之失,他一方面「揮沮斬馬謖」、以正軍法;另一方面,他「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深刻檢討自己,上疏「請自貶三等」,要劉禪給他降職處分。
諸葛亮貴為丞相,總攬蜀漢大權,他從不居功自驕。他一生不私殖產業,生活儉樸,不使自家「內有餘帛,外有贏財」。
諸葛亮一生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深諳兵法,治軍有道,長於巧思。他在訓練軍隊,指揮作戰和兵器改革方面,有很多卓越的見識和創新。並親自指揮過一些以智取勝、以弱勝強的戰役。至今留下許多動人而有趣的故事。有些是演義家們的加工、編造而非史實。如「空城計」、「借東風」、「草船借箭」等。這些都是後人對他的智慧和才能的誇張、歌頌。大詩人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的詩句,卻並非過分誇張,諸葛亮確實是一位名垂青史、聲震宇宙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
贅言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使自家「內有餘帛,外有贏財」。
「內修政理」,嘔心瀝血,費盡心機。他使百姓「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到處呈現富庶景象。
他處處以身作則,「勤攻己之闕(缺)」。曾自檢討,「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請自貶三等。」
司馬懿讚曰: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杜甫詩曰:「諸葛大名垂宇宙」!
總之:諸葛亮,鞠躬盡瘁、愛國愛民;忠貞大節,感人至深!
(源自《中國古代名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