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加州長灘港,從亞洲來的集裝箱船正在卸下貨物。(圖片來源:MARK RALSTON/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11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據外媒報導,美中已經進行了長達15個月的貿易戰,最終結局尚不明朗。當美國政黨和候選人為明年的選舉做準備之時,就貿易戰的目標及其後果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人們每天聽得的最多是貿易戰會傷害美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種說法是對的,但在許多情況下卻並非如此。
如果所交易的商品越接近全球貿易商品(即有多個生產者和消費者),那麼對單方面的貿易制裁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它只是重定向貿易的流動。
用一個例子來說。當中國對美國生產的小麥徵收關稅時,中國的採購經理可以轉向另一個國家(例如加拿大)生產的小麥,而加拿大已經在向孟加拉國、奈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出口小麥。隨著加拿大出口重新定向到中國,以前專門用於中國市場的美國的小麥產能會重新定向到其他市場。
物流改道會產生短期的,有一定影響的,全球運輸成本的增加,但是貿易流的重新導向會抵消中國關稅的影響。
那麼,是由誰支付中國制定的關稅呢?是美國生產者,還是中國消費者?其實,兩者都不是。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也是相同道理。如果所涉產品為全球貿易商品,則美國消費者和中國生產商均無需支付關稅增加帶來的影響。
例外的情形是,兩國在某種商品的世界生產和消費中佔絕大多數時,即兩國雙邊貿易相當於世界貿易。這時,關稅的影響不能通過貿易流的轉向來消除。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由誰來支付關稅取決於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更快,經濟學家稱之為「供需的相對彈性」。
比如有一個產品,美國是唯一的生產者,中國是唯一的消費者。如果中國消費者比美國生產者對這種特殊商品的價格變化更敏感,通常是因為消費者可以輕鬆取代該產品,那麼美國生產者將支付大部分關稅費用。如果情況恰好相反,如果中國消費者不能輕易替代該產品,那麼大部分關稅成本將由中國消費者來承擔。當然,如果中國是該商品的唯一生產國,而美國是唯一消費國的話,情況也是如此。
任何聲稱美國消費者承擔特定產品目標關稅費用的說法都得符合兩個條件:中國和美國在該產品的全球生產和消費中佔大多數,而中國生產的產品是美國無法找到替代的。
現實情況是,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許多產品不太可能同時符合上面兩個標準。任何聲稱美國生產者承擔中國關稅成本的說法也必須通過經驗檢驗,即美國生產者對價格變化的反應不及中國消費者。
這並不是說貿易戰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供應鏈與中國合同製造商緊密聯繫的美國製造公司無法在短期內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因為在越南等第三國建立生產工廠需要時間。川普(特朗普)總統的關稅將使他們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下降,或者降低其利潤率。
在美國有大量銷售的其他跨國製造公司也是如此。貿易戰的持續將迫使他們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
實際上,美國和其他跨國公司從中國遷出可能是川普關稅背後的推動力。確實,越來越多的傳聞表明,外國公司正在將工廠重新分配到東南亞。關稅的目標可能不是嚴格的經濟目標,而是地緣政治目標。
如果這個假設是正確的,那麼有兩個含義。
首先,川普總統不需要實際徵收附加的關稅,他只需要威脅要徵收關稅就可以產生效應。全球供應鏈潛在不確定性將促使外國公司遷出中國。
其次,讀者不要期望美國和中國之間會很快達成貿易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