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系統出現危機,債券和信託違約將創新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6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金融系統風險越來越高,2019年以來,已有67只債券發生違約,並且信託產品違約也不斷出現。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認為,中國的經濟環境將使違約創新高。另有報導指,銀行系統也出現了危機。
剛剛過去的5月份,中泰信託向其所發行的至少4款信託產品投資人披露了臨時公告。相關信託產品融資人無法按照合同約定償付本息,導致信託計畫的信託財產不足以支付信託受益人的預期信託利益,對信託產品做出展期或者延期兌付的決定。
信託違約最近的一起是在5月28日,是中民投的「18民生投資SCP005」到期償付的日子。這筆發行規模1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債券,上海清算所(ShangHai ClearingHouse)只收到部分付息兌付本金。已經構成部分違約。中民投發出公告,違約理由是資金劃轉不及時。
信託違約已非特例,很有可能成為擴大化、常態化的趨勢。投資信託產品的多為高淨值人群,這將對中產以上階層的財富造成衝擊。
信託為什麼會違約?業內人士表示,這其實跟包商銀行被託管的邏輯是一樣的,是經濟快速下行和流動性收緊造成的!信託分為四類:房地產信託,政信類信託,工商企業信託,金融市場信託。由於房地產調控,嚴控資金流向房地產,嚴控發債規模和渠道,海航、渤海、中泰信託旗下已經違約的也多跟此有關;政信類信託一直是受益於政府信用背書的,項目本身就是地方債的變身,但是地方財政情況堪憂;工商企業信託是最明顯的借新還舊,大批企業發信託,美名其曰發展新項目,但是經濟下行已經無法兌付;金融市場信託更是如此,經濟增速下滑疊加複雜的外圍環境,信託作為一個預期兌付的產品,違約是必然的。
另有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已有67只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金額達到459.67億元;涉及主承銷商30家。
隨著債券違約逐漸走向「常態化」,對違約債券的後續處理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上週,上海、深圳交易所分別聯合中國結算發佈了《關於為上市期間特定債券提供轉讓結算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違約債券等特定債券的轉讓、結算等事項作出安排。
惠譽評級中國企業研究董事黃筱婷5月30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信用市場論壇媒體發布會上表示,近期的中資公司企業債違約案例並無任何顯著的行業分布特徵。
惠譽認為,在融資壓力增高、當局對違約的容忍度增加,以及投資者避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9年中國企業債券的違約案例可能會自2018年的歷史高位繼續攀升。
《路透社》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民營公司的債券違約數量約佔境內債券違約總額的86%,2019年前4個月違約的22家主體全部為民營企業。而截至2018年末,將於2019年到期或可回購的企業債總額達6.23萬億元,而2018年這一數據是4.85萬億元。
自從包商銀行被中國央行接管後,有媒體曝出多家銀行處於技術型破產邊緣。5月29日,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財聯社》發表題為「監管人士:部分農商行、城商行處於技術型破產邊緣」的報導。報導引述金融監管人士的消息稱,中國部分農村及城市商業銀行,因面臨嚴重的信用風險,處於技術破產的邊緣。這類金融機構恐將按照市場化原則清退。
相關消息引發外界關注,多家媒體相繼轉載上述報導。但報導很快遭到官方的封鎖。目前,《財聯社》的報導已經被刪除,其他轉載該報導的媒體也將文章撤下。不過,從Google上仍能找到《財聯社》報導的網頁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