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晚年的曾國藩(1811—1872)意興闌珊,唯一盼望並欣慰的就是家中添丁進口。大清國運難挽,諸事棘手,接連揹負罵名的他早已身心俱疲;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他深信家族經營得好,能延綿得更久一些。
家書
實際上,在大半輩子為朝廷效力的同時,曾國藩對家族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是家中長子、族中長孫,是家族中責任最重且社會地位最高的人。在《曾國藩家書》中能感受到他對家族極強的責任心。他給兄弟子侄們的信,雖是老生常談,但字字都是從閱歷中來,都是實實在在的經驗體悟,親切又中肯,對為人處世大有助益。
他重視孝悌和睦的儒家倫理與擔當。「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因此,兄弟之間不能有妒忌和機心。「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他關心弟弟們的學習和成長,全面擔負起培養教導的重任,從詩文寫作、修身養性、從政為官、理財持家,到交友識人、與上下級相處等等。遠在京城、身居高位的他,寫給弟弟的信要比給自己孩子的還多。特別是面對年齡差距較大的弟弟們時,會不自覺地扮演起「准父親」的角色,對九弟曾國荃的提攜教誨最花心血。像曾國藩這樣深切並精準地瞭解弟弟們優缺點的兄長,實不多見。
除了「和以治家」的宗旨外,曾國藩還特別強調勤儉持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可忘寒士家風」,唯恐子孫流於驕奢淫逸,對子侄輩的教導也一樣不放鬆,無微不至。他推崇百事有望的勤而有恆,「勤如天地之陽氣,凡立身、居家、作官、治軍,皆賴陽氣鼓蕩。勤則興旺,惰則衰頹。」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是曾國藩的名言之一,「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他在家信中勸誡弟弟說,「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意思說,千萬不要走入機巧這一路,慣於投機取巧,會日趨墮落。即使別人對你耍姦使壞,你也要包容,裝糊塗、不表露出來,一直以笨拙、真誠來應對,不刺激他的壞心惡念,久之,覺得沒什麼意思,也就把那一難消磨掉了。如果跟他勾心鬥角,針鋒相對,報復起來沒個完,那就陷入越來越糟的惡性循環。
任怎樣風光顯赫,曾國藩對潛在的隱患都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講,官宦之家大多隻有一代就將福分享用殆盡,能傳到二三代的很少。做官的人多隻顧與老婆孩子享受,而刻薄兄弟、疏遠舊友,權勢和財富更助長了官宦子弟的傲氣與惰性,吃喝玩樂,肆意妄為,敗家毀業。商賈之家,勤儉的能將福分延至三四代就算不錯;耕讀之家,若後人謹慎樸實,一般可延續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對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對外尊重師長與朋友)才能將福分延續到十代八代。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他經常倡導「治家八訣」、「八本」、「三致祥」等理念,同時還將「勤、孝、儉、仁、恆、謙」六項內容,全面深入地傳授給子女侄孫,謹守家規,傳承家風。
八訣是「書蔬魚豬,早掃考寳」,即讀書、種菜、養魚、餵豬、早起、掃屋、祭祖、睦鄰。「八本」,即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他認為,孝順父母、勤勞節儉、寬厚待人,是能夠為家族帶來祥瑞並且必須遵循的品行。
他鼓勵兒女們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自律的良好習慣。比如說誠,那就從不說假話做起;勤,從不睡懶覺做起;戒驕,就從不譏笑別人做起。一件件小事做好了,日積月累,整個人的境界就提升了。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堅持篤實做事、堅忍做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曾國藩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自勉也是與兒孫共勉,他總結道:「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常靜坐內省,除躁火,戒妄念。
思雲館是曾國藩在家中最早營建的藏書樓,辟有「三經三史三子三集三實之室」。他鼓勵兒孫多讀有益的好書,包括學習西方文化。曾國藩請來江南製造局的兩位傳教士兼翻譯(史迪文森和傅蘭雅)為兩個兒子補習英文,這在當時可謂破天荒之舉。他還力勸「功高多謗」的曾國荃激流勇退,「百戰歸來再讀書」。
他在日記中寫道:「自古高位重權,蓋無日不在憂患之中。」做不好禍害更大,能善始善終者有幾?!他告誡後輩,不要時時存有讀書做大官的想法,最重要的是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懷浩大是真正受用。」「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他一再申明,願後代為「耕讀孝友之家」,而不是仕宦之家。
遺囑
1872年3月12日,62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感嘆道:「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啊!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間已不能說話,他手指著桌上早已寫好的遺囑,溘然長逝。
遺囑大意如下:我做官30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慎獨則心裏平靜
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慾。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主敬則身體強健
在內專一純淨,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功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追求仁愛則人高興
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萬物同出一源的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精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做官,曾家後裔牢記並恪守先祖的遺言和諄諄教誨,遠離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政界、軍界,踏踏實實地在文化藝術、教育、經商等方面發揮潛能,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
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難以打破的「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更是屢屢應驗。而曾國藩家族延續八九代,有成就的多達240餘人,沒有出現過一個「敗家子」,不能不說是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巨大成功。傳承與守護這種優良嚴謹的家風,成為其子孫後代長期共同自覺踐行的準則和習慣。
人們對曾國藩的歷史功過褒貶不一,但對其家書、家教無不敬佩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