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深山千年古寺 蘇軾專門為它題詩(組圖)

發表:2019-05-09 09:1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千年古剎——淨居寺。
千年古剎——淨居寺。(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CC BY-SA 4.0)

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城西南40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處,有一座千年古剎——淨居寺

據悉,它是佛教天臺宗的發祥地,由名僧慧思和尚(天臺宗創始人)結庵,而真正建寺是在唐中宗神龍二年。當時,道岸禪師率弟子從長安返回故里光州,為了追念慧思、智顗二聖,尋根天臺宗,便在結廟的地方建了淨居寺。

某天,光山縣城突然出現十幾位異鄉人,據說他們是日本天臺宗的和尚,到此地來尋根。並且,他們為了感恩,表示想捐助光山修冷庫,便於當地人儲藏板栗和茶葉等特產,但被拒絕了。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不論如何,歷史上的淨居寺一直不缺文人騷客,賦詩更是無數。在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遊淨居寺》:

十載遊名山,自製山中衣。願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遂恐生死隔,永與雲山違。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點擊查看大圖
蘇軾(圖片來源:Zhao Mengfu/維基百科/CC0)

史料記載,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心中的不甘和愁苦無處發洩(從上文詩中的「願從二聖往,一洗千劫非」就能窺見一二)。於是在當年春天,他來到了淨居寺。

他的到來,可以說為淨居寺增色不少,居仁禪師還拿出了大蘇山最好的新茶招待他。一壺熱茶、一棵樹、一棵草……淨居寺裡的一切無不安撫著他孤苦的心。慢慢地,蘇軾也走出了陰霾,還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年的古詩。後來,一位有遠見的光山縣令將詩刻成了碑。

可以說,光山縣的淨居寺歷史價值很高,歷史聲望也很高。但在交通發達的今天,去遊玩、參禪的人反而少了,名氣也越來越小,廟裡的僧人就更少了。

光山縣的淨居寺歷史價值很高,歷史聲望也很高。
光山縣的淨居寺歷史價值很高,歷史聲望也很高。(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CC BY-SA 4.0)

實在不忍它沒落,所以我每次途經光山縣都會去這座古寺看看。並且,我每次去,都會在一處地方停留半晌,那就是一進寺廟就能看到的千年銀杏樹

這棵樹是道岸禪師建寺時親手種的,見證了這座寺廟的千年興衰。如今,這棵樹的樹幹裡寄生了一棵柏樹和一棵檜樹,非常寬厚。我每次站在樹下,都有不同的感悟。

第一次站在樹下時,我才20歲,當時在想像禪師當年種這棵樹的心境,或許是希望這座寺廟也能如這棵樹一般,任歲月流轉仍鬱鬱蔥蔥吧。

最近一次站在樹下,已過了很多年,這時的我開始思考人生。都說人生有三層境界。一層是物質世界,衣食豐足、家庭和睦、子孫滿堂;二層是精神世界,琴棋書畫、哲學文學、修身養性;三層是靈魂境界,探討「我從哪來,又到哪去,人生的真諦是什麼」的問題。

千年寺廟歷史底蘊深厚,是喧囂塵世中少有的淨土。
千年寺廟歷史底蘊深厚,是喧囂塵世中少有的淨土。(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CC BY-SA 4.0)

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就是一步一上升,名利都滿足後出的家,登到第三層境界。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二層徘徊,不是上不去,是割捨不了紅塵。或許有一天,我突然開悟想進入第三層,可能會來這寺廟出家吧。

綜合來看,這座千年寺廟歷史底蘊深厚,是喧囂塵世中少有的淨土,人站在其中或能對生活有新的感悟。平時自駕遊時,我們不妨去看一看。它不收門票,也無亂收費、亂推銷專案,景區管理還是非常好的。



責任編輯:傑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