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輕人無法跨越的三座大山:洗碗、晾衣服、套被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個發現:中國現在的年輕人懶,而且懶得理直氣壯。
就拿做家務來說,微博有熱門話題:「年輕人洗衣服是一場持久戰」。
評論中不少網友表示:「我可以加完班去健身房甩汗到十二點,但讓我窩家裡一件件疊衣服,失陪了。」
這屆年輕人對家務有著天然的抵抗。
淘寶《懶人消費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人每天做家務的時間是1小時26分鐘,而為少做家務花的錢達160億,較去年增長七成,其中95後的「懶需求」增幅超八成,增長最快。
平躺生物、突發性潔癖患者、家務指揮專家……現在的年輕人「懶」得明明白白。
平躺生物:
「我可以接受家裡亂,但不能髒。」
「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
「通勤兩小時,工作8小時,再加班兩小時,到家都九點了還要我怎樣?」住在北京五環外的陳怡彤每天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整個人癱進沙發裡。
角落裡七扭八歪的高跟鞋、椅子上堆成小山的衣服、寫字檯上擺攤似的化妝品……你很難想像這是一個高光白領的住所。
家對於陳怡彤來說,是卸掉盔甲休養生息的地方,不指望搞得像雜誌封面般漂亮,舒服自在最重要。
「東西必須擺面兒上,在伸手半徑1米以內,想用就能夠到。」陳怡彤有自己的一套「懶人陳列法則」。
能坐著絕不站著,能躺著絕不坐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雖然這樣看起來雜亂無章,但在陳怡彤心裏,這叫「亂中有序」,「最怕我媽過來,收拾得倍兒乾淨,然後啥也找不著。」
「家裡亂可以,但不能髒」,陳怡彤有自己的底線,「如果垃圾或灰塵太多(到能寫字的地步),還是會打掃一下的。」
突發性潔癖患者:
「做家務是為乾淨嗎?不,是為爽。」
像陳怡彤這樣,把活兒攢著乾的年輕人不要太多。就像工作拖到下班前會有個小爆發,做家務這事兒也有deadline到期日。
洗衣服基本能保證一週一次,因為不洗沒得穿了;
擦地、擦灰、換床單,1-2個月,主要看有沒有地兒下腳;
地上的頭髮是不要指望女生撿了,根本看不見;
衣櫃換季這種費力費心的事,真的要下很久的決心,日期無極限。
「要麼不做,要麼恨不得把全屋每一個角落都收拾了,不吃飯也得收拾完。」資料顯示,30%的年輕人有「突發性潔癖」症狀。
讓年輕人像父母輩那樣每天清潔,定時定量時,不可能的。
讓年輕人每天清潔是不可能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不做家務一時爽,一直不做一直爽。」90後張倩做家務的頻率差不多是半年一次,但健身卻能堅持每週三天。
「健身完渾身舒坦,做完家務渾身腰疼,心情完全不一樣。這麼說吧,不要得罪一個正在做家務的人,他們有100種方法錘爆你的狗頭。」
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爆發式做家務只是一種手段,餘下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終極目標。
家務指揮專家:
「手終歸是屬於手機的,家務用嘴指揮就好。」
家務沒有最討厭,只有更討厭。微博投票顯示,90後最討厭做的前3名家務勞動是洗碗、晾衣服、套被套。
在工作一整天後,好不容易吃上一頓熱乎飯,此時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只想幹一件事——躺著。癱在沙發上不動彈(再側身玩會兒手機)是對逝去的食物最起碼的尊重。
天貓資料顯示,2018年掃地機器人同比增長50%,懶人廚房電器增長81%;2019年三八節洗碗機、果蔬清洗機增長超300%,25歲以下的女孩子購買洗碗機的數量暴增175%。
沈悅跟老公是雙博士家庭,兩個人都醉心於學術,誰也不肯做家務。
在她家,洗衣機,4個。一個洗衣服,一個洗內褲,一個洗鞋子,一個洗抹布。
「讓我洗抹布?我還是花幾千塊多買幾個洗衣機吧!」在沈悅看來,現代社會,讓更專業的人/裝置來做專業的事情、賺專業的錢,再正常不過。
她家的廚房更是科技到極致,從上萬元的智慧鍋,到和麵機,洗菜機,切菜機,你能想到的她家都有。
然而,智慧產品幫助沈悅擺脫了傳統的家務,也給她製造了「新的麻煩」。
智慧產品幫助擺脫了傳統的家務,也製造了「新的麻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洗碗機能洗碗卻不能洗自己,每次用完四壁會殘留積水,用完還得擦一下;
洗衣機雖然有烘乾功能,烘乾一次要140分鐘,感覺過了半個世紀;
2000多買的榨汁機,渣渣會堵住網眼導致果汁出不來,而且洗起來巨費事,買來兩年就用過那麼一次。」
……
盧梭曾經說過:「無所事事是人類僅次於活下去的首要和最大嗜好。」
然而,就算年輕人擁有各種智慧家居裝置,這一理想依舊無法實現:有些家務就是無法避免的。
解決辦法只有一個:請個阿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