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到底強大在哪兒?(Pixabay)
【看中國2019年3月29日訊】本人來自中國皖南小縣城的一個普通又傳統的家庭。來美之前,在中華大地上土生土長了近三十年。因為偶然的機緣,飄洋過海,來到異鄉;而如今的我在美國也生活了將近十年。這是一個與我的祖國迥然不同的世界,她的思想理念、處事方式、價值取向都對我曾經的固有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引導我對周圍的人事物進行新的觀察、做出新的判斷。
在美居住的這些年,時常有朋友問我:中國好還是美國好?
這個問題真的不太好回答。平心而論,兩個國家都有其可愛之處:我愛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愛她的杏花春雨江南,愛她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愛她滿大街飄著香味的麻辣串、臭豆腐,更愛那裡的親人、朋友、童年的記憶……
而美國呢,她展現給我一個全新的視野,從另一個維度去看世界的機會,而我也愛她新鮮的空氣,迷人的風光,愛她的包容、理性與人性化——這兩個國家,都已深深嵌入到我的骨髓之中,無法抽離。
毋庸置疑,從綜合國力來說,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依然還是美國。那麼,美國到底強大在哪兒呢?今天,我們不談經濟、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數據,我只想以我的切身感受,從幾個細小的層面來幫助大家認識美國、瞭解美國。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我不是社會學家,也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專業研究,我的感受也是很主觀的,不能作為任何證據,而僅僅只是洞察美國社會的一個窗口。為了避免爭端,本文不比較、不撕逼,多記述、少評論。歡迎討論,但不接受反駁。
1
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看到汽車讓行人,不禁驚呼:哇,美國人素質好高!時間長了,才知道,這根本與素質無關,而是因為美國交通法規明文規定:行人權利優於汽車,任何時候,哪怕是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汽車都不能因為維護自身的權利,有意去傷害行人的人身安全。畢竟,人是血肉之軀,哪能與汽車的鋼筋鐵骨相抗衡?曾經就有朋友在校園內開車時因為沒有yield(屈服,讓位於)行人而被罰款八十美金,買了個大教訓,從此不敢再犯。
一個社會依靠「規則」來進行管理,比依靠人的「素質」要靠譜的多。
美國這種做事「講規則」的精神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國,即使是非常小的一件事情,都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然後所有人都必須參照去做,否則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比如,美國人想釣魚並不能隨心所欲,而是必須辦理釣魚證。釣魚的過程中,太小的魚也是不允許釣的(有具體尺寸規定),即使抓到了也要重新扔回水裡,體現了對物種的保護精神;美國21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允許飲酒,甚至買酒,因此超市收銀員首先要求出示driving license(駕照)以確認年齡。
胡適先生曾說過: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空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反之,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深以為然。
2
我特別喜歡在美國購物,退貨方便是首要原因。
美國有一個全國連鎖的大型倉儲型超市叫Costco,商品涉及母嬰、蔬菜水果、肉類、衣服、圖書、傢俱、廚房用品……應有盡有。但它最大的賣點就是無理由退貨,而且無任何時間限制,也不要求商品沒有使用過,也就是說,哪怕是十三年前購買的忘掉在冰箱冷櫃裡的三文魚、已經用了幾乎整整一管的牙膏、甚至是聖誕過後枯死的聖誕樹,都可以拿來退退退!
我不是開玩笑,我說的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只不過這種極品顧客比較少(當然,如果有人惡意多次進行這類行為,也可能被列上顧客黑名單,取消會員資格——規則是為保障絕大多數「好人」的權益,而不是為「壞人」開綠燈的)。
但總體來說,商家設置如此人性化的退貨政策,它的出發點在於認定顧客是「善意」的,即真的是因為商品不合適或者不喜歡來退貨,說明商家的產品有瑕疵,責任當然要由商家來承擔。
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銷售政策叫「price match」,意思是如果某件商品在顧客購買之後半個月內打折,則之前購買的顧客可以要求「price match」,商家也會把多收的部分退給顧客。這種政策使得顧客在購買時不會因為想要等更好的折扣才出手,而是毫不猶豫的買下,其實就是一種促銷手段,但也體現了商家的誠信經營。
還有一次,我在沃爾瑪超市買了一個玻璃杯,放在購物車中,沒想到從縫隙中漏出來,碎了。於是拿著破掉的杯子去結賬,沒想到工作人員說,這不是你故意摔壞的,不用賠,由超市來承擔。被人信任的感覺真好啊!
德國當代傑出社會學家尼古拉斯盧曼認為:
「信任是為了簡化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值得信任的個人或團體意味著他們尋求實踐政策、道德守則、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諾。信任可以省略很多不必要的程序、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能夠促進一個社會更加和諧有序的發展。」
在實踐中,無論是付出信任的一方,還是收穫信任的一方,都能感受到滿滿的善意、體驗到信任的美好。而失去了信任的社會,即使高樓林立、燈火輝煌,也只不過是行屍走肉、毫無生氣。
曼哈頓天際線(Pixabay)
3
同樣也是胡適說過的一句話:
「你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這裡我們只談第一點。
美國人對待孩子,那真是沒得說。
Baby(寶寶)在醫院出生,第一次坐車回家時,就必須按照法律規定使用carseat(汽車安全座椅),否則重罰;如果單親媽媽無力撫養孩子,可以告知醫院,孩子由政府收養,或者發放食品券,保證孩子和產婦有充足的營養補充;父母對孩子沒有打罵的權利,一旦有人報警,警察就會找上門把你的孩子抱走,而你很大可能需要花費一大筆錢請律師打官司把監護權要回來;帶孩子出門,處處都是綠燈,所有的人都會幫你、誇你的小孩cute(可愛),讓你覺得做爸爸媽媽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孩子,重視程度立馬上了好幾個level。有一次,我在家獨自帶娃,一不小心,把娃反鎖在衛生間了。那時候他只有一歲,急得我都要哭了,趕緊給公寓管理處打電話,接待員第一句就問:「有沒有孩子?」「有!」「十分鐘就到。」結果不到十分鐘,人就到了。如果沒有孩子,你就等著吧……
美國孩子上學幾乎都有校車接送——非常顯眼的亮黃色大巴,車後部還有個供殘疾人輪椅上下的門。在美國,校車和救護車、警車合稱馬路三霸,一般的車輛看到校車都要禮讓三分。按照交通法規規定,一旦校車亮出STOP(停)的牌子,意味著孩子們將要上下車。這時,前後兩個方向的過往車輛都必須完全停住,等孩子們上下車完畢,校車司機把STOP牌子收回去,才能繼續前行。
美國的學校都提供午餐,價格非常便宜,貧困家庭的孩子則可以免費享用。美國從小學到高中也都是免費(指公立學校)。讓我感動之處在於,不管父母及孩子的身份如何,哪怕是非法移民,只要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就可以申請就近入學,學校無權過問學生家長的身份情況。此舉是保障所有在美國領土上的適齡孩子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
除了學校,各個社區的運動場、圖書館、游泳館也都配置的相當好,而且全是免費(都包括在住戶所交的房產稅裡了)。美國人還特別愛帶孩子去博物館,感受科學和藝術的非凡魅力。
在美國做個小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4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每天都有公司開張或關門,失業在美國司空見慣,而不斷地學習也是美國人民早已習以為常的事情。很多人到了五十、六十還在不停地學習新的東西,然後去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開始新的工作(川普(特朗普)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哈哈)。
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學習的市場需求,美國除了培養高等人才的各種公立和私立大學,還有很多community college(社區大學),提供各種技術培訓,短則三個月,長約兩年,然後通過所在領域的專業資格證書考試,就能去找工作啦。
在美國,真正只有工作性質的不同,很少有行業之間的歧視,體力勞動者的收入未必低於那些有著貌似「體面」工作的白領。美國的就業市場也沒有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至少明面上沒有。僱主不能問你的年齡,更不能在招聘信息裡註明35歲以下,只招男性或女性(除非特殊工種),否則便是赤裸裸的歧視,要吃官司的。
所以,你永遠不會走投無路,生活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就會給你打開另一扇窗。
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必定不是一個階層固化的社會,而是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改變現狀,獲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地位,這樣的社會才有希望,有盼頭,充滿活力與生機。
5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單位。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中,很多都是男方一人工作,女方在家照顧兒女、操持家務,夫妻雙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沒有貢獻大小之分。男方下班後及時回家,幫忙帶孩子、做家務,週末也都是跟家人一起度過。當然,雙職工的家庭也不少。
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事例:女方是一名設計師,與男方結婚後,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成為家庭主婦,並生下了孩子;而之後女方希望繼續自己的求學道路,去攻讀碩士學位。這時,丈夫為了妻子的夢想,甘願退居二線,主動承擔起照顧孩子的重任;前不久,紐西蘭女總理懷孕生子,而她的丈夫則順理成章地成為家庭煮夫、超級奶爸。
因此,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無視男女之間巨大的生理差別與能力偏向,不顧家庭實際情況,鼓吹女性必須與男性一樣在職場衝鋒陷陣,否則便是「放棄自我」、「吃閑飯」(有這種思想的人事實上才是真正歧視女性的人);而是夫妻雙方能夠始終以維持家庭和諧、健康、穩定發展為共同目標,適當的時候,一方能夠為了另一方,而不僅僅是女方對男方,做出必要的犧牲和讓步。
6
剛來美國時,認識一位馬里蘭州的美國女孩。她曾經去中國四川做過志願者,後跟老公一起,通過中國福利院,收養了一個被父母遺棄的兔唇女孩。她告訴我,他們收入並不高,買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子。而且,為了照顧這個女孩,她和老公不打算要自己的孩子了……當時的我真的無法理解,但還是被他們無私的精神和純真的愛心所感動。像她這樣收養殘疾孩子(主要來自中國)的家庭,在美國數不勝數,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
去年,休斯頓遭受特大颶風哈維的襲擊。除了政府力量,附近幾個城市的人民紛紛自發地開著大卡車、劃著輪船過來救援;本地的人民也互幫互助、共同渡過難關。災後,志願者的身影也出現在各個遭受颶風的小區,幫助清理現場、重建家園……這場災難讓我對美國的人際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別看平時大家似乎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關鍵時刻還是患難見真情。
確實,美國貌似自由散漫的表象背後,仍然有它無法扭斷的情感鏈接和道德底線。這些,也許跟他們的宗教信仰有關,也許跟他們所受的教育有關,也許只是出自最最原始的本能。而它們,是奠定整個美國社會的基石。
而美國的「強大」,就隱藏在這些不動聲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