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賬一算,中國年輕人都不愛過年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2月5日訊】現如今,似乎只有老年人對過年比較上心,又準備年貨,又打掃房子,而中年人基本無動於衷,不會做特別的準備,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反而覺得,過年沒有興奮,反而成為了一種思想負擔,他們認為,過年最大的興奮點就在於帶薪放假,其他則更多都是麻煩事。有些人甚至不願意過年,更不願意回家過年。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為此,新年也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叫做反向春運,說的是現在一到過年,大城市的年輕人不回老家了,反而出現了父母坐火車到大城市來過年的情況。比如著名的營銷視頻「啥叫佩奇」,就反映了這個現象。
其實,這都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越是發達的地方,過年的氣氛越是比較淡,反而是廣大農村地區,過年的氣氛比較濃,現在的經濟格局,把大家庭全部都化整為零,平常分散在了全國各地,一到過年,通過春運短暫的重新整合,而很多所謂的親戚朋友,都是一年才見一次,平常根本沒交集。這無形中就加大了年輕人過年的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
首先,討厭春運,火車票難買,這是肯定的,吐槽鐵路部門也沒有用,這是短期內的需求暴增,永遠不可能解決運力問題,如果按照過年去準備運力,那麼平時就會發生三分之二的運力浪費。所以每年都要上演搶票大戰,買不到票的就得去找黃牛,買高價票。熟悉經濟學的都知道,黃牛的存在,就是讓管制的價格回到均衡。他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打擊黃牛的結果,就是很多人反而買不到票了。所以這個事是兩頭堵,很多人只能一邊罵黃牛,一邊找黃牛。對他們是又愛又恨。
其次,討厭送禮,中國的老禮太多,外出打工,講究衣錦還鄉,如果你空著手回家,總會被親戚們鄙視,所以很多人都花掉幾個月的薪水去採購禮物,七大姑八大姨,多少都要有點禮物,而且還不能太寒酸。但這花的可都是自己的血汗錢,過一次年,就會被扒一層皮。最重要的是,送禮完全不是出於真心的,而是形勢所迫。所以感覺這個錢花的太冤。
第三,討厭聚餐,更討厭給熊孩子發紅包,總是不同的親戚一起吃飯,很多人一年你也見不了一次,要不是頂個親戚的名義,這些人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跟他有任何來往。所以這種名義上的裹挾,讓你不得不硬著頭皮去當成任務完成。還得沒話找話,跟他們客客氣氣。而由於沒有交集,所以話題天南海北,幾乎完全聊不到一塊。氣氛經常是相當尷尬。所以就會沒話找話,問你結婚了嗎,生娃了嗎,賺多少錢,買房了嗎?這樣聊天,就更加招人厭煩。而且這些親戚的目的,有時候也並非是為了你好,而是希望你過得不好,順便教育你幾句,這樣他們會創造一定的優越感。
第四,討厭攀比,走親訪友,喝完酒之後就是攀比,這幾乎成了固定套路,比房子,比車子,比收入,比孩子,能比的都要比,而且比的都是外在的這些東西,這就讓年輕人感到很不舒服,壓力巨大。但其實很多東西未必是真實的。只是用來吹牛的談資。
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講,除了對於父母,跟這些親戚根本沒什麼感情,實在是提不起興趣,而過年中這些雜音,不但浪費金錢,還浪費了大量的精力,甚至搞的心情很糟糕。所以很多人才不願意回家過年,更願意把父母接到大城市,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卻是不願意的,他們自己本身也是喜歡老禮的,喜歡聚餐的,他們對這種走親戚的活動樂此不疲,喜歡把你推銷給老家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們,隔壁老張老李們,所以很多家庭,甚至為怎麼過年發生了爭執,而年輕人更多照顧父母的面子,顧忌他們的感受,這才回家,選擇隱忍。但心裏卻並不開心。
綜合來看,過年,本身就是一個農業的習俗,農業生產需要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合作,所以會有家族式的概念,也需要過年來維繫家族式的關係,但後來進入工業時代,城市化開始上演,其實已經不再需要維護這種關係了,只是因為那時候家庭子女比較多,所以家庭關係還顯得比較熱鬧,特別是家長們,在刻意的維護這種關係,讓過年雖然沒有了實際意義,但仍然具有儀式感。
但隨著網際網路社會到來,獨生子女一代接近中年,這種趨勢會逐漸的變化,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會越來越少,等再過10年,獨生子女這一代成為了中年人,基本上就會完全改變了,大家庭會完全解體,小家庭會越來越多。再也不會有什麼七大姑八大姨,家庭都變成了421結構,那時候過年的氣氛就會完全變化。所以年輕人也不用一到過年就發愁,老年人也不必感嘆年味越來越不足,這本身就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