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1990年底,一切戛然而止。(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2月19日訊】每一個國家經濟下跌之前,都會覺得自己的牛市會一直持續下去。1980年,日本進入到經濟的黃金期,也稱為泡沫時代或繁榮時代,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瘋狂消費的日本人都覺得自己發財了,堅信明天會更美好,會更有錢。但到了1990年底,砰!一切戛然而止。
(1990年匯率,10000日元大約=300人民幣。那一年,中國職工月平均工資178元,日本職工月平均工資1萬元。為方便計算,以下提到的日本物價均是按1990年匯率折算成人民幣。)
瘋狂的消費與享樂:
1990年代,日本有一個流行用語:「剎那主義」,也就是及時行樂。「消費即美德」成了日本人尤其年輕人的共識。
日本整個社會在繁榮時期,一切的行為都在想辦法迎合和刺激消費。針對不斷攀比和消費的年輕人們,商家們不斷的鼓勵他們盡情享受當下的生活,人為的把每一個節日都硬生生的過成了情人節,或者約會的日子。不管是日本傳統的七夕節,還是外來的聖誕節等,都是消費的高光時刻,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百貨公司推出的會員日,購物日,各種活動等等。
在紐約第五大道的名牌店裡,擠滿了從日本去海淘的人。日本人當年消費了全球70%的奢侈品,甚至有法國等百貨公司,對於持有日本護照的遊客,實行限購。人們對好吃好玩的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有的商家甚至會把金箔包在食物外表,一個原本100多元普通的巧克力,被賣到4-5000元,還供不應求。
每一個節日都成了狂歡的好時機,每一個節日情侶都需要給對方準備禮物。而勞力士、歐米咖等動輒萬元消費,毫不驚奇。當時一個普通職員,月工資在1萬左右。如果是結婚,購買百萬級以上的婚紗或禮服,飛到澳洲或者巴厘島、斐濟等旅遊勝地度蜜月,一個婚禮花費30-50萬甚至更多,都很正常。全球各地度假勝地的沙灘上,躺滿了各種黃皮膚黑頭髮的日本人。連斐濟在酒店當服務生的黑人,都學會了說日語。
在電視或者各種雜誌上,宣揚物質至上,各種五花八門的服飾、包包、化妝品等,對普通人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女高中生都學著大人們,開始想辦法弄錢買名牌包包。這個趨勢越來越大眾化和年輕化。三宅一生等現在還在流行的品牌,就在那個時間誕生的。在酒吧裡,擠滿了各種老闆和年輕的職員,而法國路易十三等各種洋酒,就成了他們的最愛。如果你點清酒,連服務員都懶得搭理你。
深夜的東京馬路上,全是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和女人,出租車成了最熱門的生意,不打表,漫天要價成了常態。有的人為了打車,揮舞著幾百美金,站在路邊攔車。很多老闆為了彰顯有錢,在到了目的地後,經常一沓一沓的給小費,有時銀行的封條都還沒拆開。據日本媒體報導,有一次一個老闆,本來只需要支付100多元的車費,結果給了兩萬多的消費。這可是在1990年,平均房價3萬多。
整個社會都洋溢著極度鼓勵和崇拜物質的氣氛。俗話說,飽暖思淫慾,人有錢了,上半身吃飽了,就開始琢磨下半身的事了。而年輕人呢,就會想著法子的來賺錢,包括身體。在日本繁榮時代,出現了一種新的賺錢方式,援助交際,其實就是兼職賣淫,人群包括家庭主婦、女大學生、女中學生。甚至開始出現未成年少女。根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出具的一份調查報告,在日本,有13%的女學生參與了一次或者多次賣淫。
在她們看來,出賣肉體不是丟人的,但是不擁有一款新的手包,在同學和朋友圈裡,就失去了最後尊嚴的底線。女生們聚在一起,最熱門的兩性關係的話題就是「別人家的男朋友送的禮物「,包括一扎一扎現金,流行的進口新款奔馳或寶馬汽車,各種H等字母開頭的手袋。
瘋狂的房價與生育:
在當時的日本,你想要異性朋友,物質是最大的先決條件。買房沒?是東京市區還是遠郊的?買車沒?是國產車還是歐美進口的豪車?約會是去東京最西化的六本木,還是去二世谷滑雪場?如果這些都沒有,那絕對沒戲。80-90年代的日本房價節節攀升,東京一個城市的地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但如果是要結婚,買房買車就成了剛性需求。
「日本東京江東區的商品房,1985年前,12000元/每平米,1987年,12900元/每平米,1990年飆升到33000元/每平米,房價翻了2.5倍。按泡沫全盛期日本年平均工資12萬元算,60平米198萬,不吃不喝16.5年。「江東區還不算是特別核心的地段。再中心些可能要再貴30%左右。
即使這樣,你花錢可能也買不到。因為人多房少,怎麼辦呢?抽籤啊,抽到誰就是誰,日本電視臺,簡稱日視(日テレ)在一次東京的房產抽籤現場,拍攝下了一個多次抽籤的年輕人而不遂願,現場崩潰的場景。上千萬觀眾看到了這個等著新房結婚的年輕人,因過度傷心崩潰而倒地抽搐的樣子。就像是一隻弱雞,被房價這支無形的利箭射穿了胸膛。這是無數一房難求的日本本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沒有錢的年輕人,只能買首都周邊縣城或者遠郊的房子,在東京圈域茨城縣,房價只是首都市區的三分之一,但是每天上班單邊時間就需要4個小時,而在北京,很多年輕人,為了買房,是在天津安家,在北京上班,單邊時間2-3個小時不等。買不起房或者住的比較遠,那就買車吧,一般一臺車4-6萬,於是汽車銷售量暴增。
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引擎。社會越來越富裕,但是年輕人卻越來越不想生孩子了。為什麼?嫌麻煩。生活這麼美好,很多年輕人要抓緊享受當下,有哪心思生兒育女。沒結婚的紙醉金迷,結了婚的滿世界撒歡過二人世界。於是大量不生娃的丁克家庭出現了。在日本繁榮時代,日本生育率從1975年的2.0下降到1990年的1.5。新生兒從1975年的200萬下降到1990年的120萬。在經濟崩潰後,賺錢越來越難,生育率更加走低。日本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不足。嚴重的影響了社會進步。為後期日本經濟的衰落也埋下了隱患。
瘋狂的金融與求職:
日本企業在在海外的收購,也越來越大手筆:三菱地產8.5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權,這可是美國的地標;索尼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60億美元買下美國環球影業;日本Shuwa買下花旗廣場,還有那副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美國《時代週刊》封面是一架日本飛機,向美國丟下一輛輛汽車和家電,標題是「虎、虎、虎」。這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約定的戰術指揮用語。老美的意思,就是日本又來襲擊我們了,不過這次是不冒煙的經濟貿易戰。
這個階段的企業,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全面金融化。越來越多的公司轉向金融,而與此相關的大量的金融崗位開始出現。不管是上班一族,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家庭主婦,大家談論的話題,核心永遠是股票、外匯、房價、銀行、利率等。股票漲了多少?房價漲了多少?最近又換了那個地段的大房子?
在廣場協議之後,金融管制放鬆,日元升值,政府一年之內4次下調利率,刺激了投資。無數企業和年輕人開始炒外匯和股票,買進日元,拋掉美元,大量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即「平成泡沫」。兩年之內,日本外匯市場翻了三倍。東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100倍以上。1989年日本股市達到頂峰,市值高達18900億元,東京證券交易所,佔了全球證券市場市值的28%,成交量比老牌的紐交所高出快2倍。
以製造業為主的實業經濟,由於美國的制裁而被迫日元升值,利潤大減,同時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經營也越來越難,於是賺錢快、不辛苦的金融業,受到年輕人的狂熱追捧。在日本當時的大學裡,金融相關的專業成了最難考上,學費最貴的專業。於是紛紛轉向金融業。一家金融公司,在1990年,甚至一次性的給一位員工發出了300萬的年終獎。這可是在1990年啊。
當時法律規定日本銀行和信用社,不能隨意發放房地產的貸款。於是名叫Jusen的民間金融公司開始興起。它向市民提供各種神奇的貸款:包括零按揭、百年貸(借款週期為100年)等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很多大學生都能很容易的貸到錢,但他們並沒有償還能力。這無疑是一個金融定時炸彈。
想要花錢,你就得會賺錢。和中國自由擇業和雇佣制不一樣的是,日本奉行企業終身雇佣,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族幾代人,在一個公司一直干到退休。當時年輕人主要的選擇是當公務員,和大企業員工,極少有人會去單獨去創業。由於是經濟的繁榮期,企業人才的缺口很大,大學畢業生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的情況。1988年,僅在地產一個行業,就有350萬的崗位需求,而當年所有的大中專生才不到200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會收到多個offer,於是大學畢業生就成了香饃饃。
各大企業為了吸引應屆大學生,想盡了各種辦法。比如幫助大學生償還學費貸款的。邀請未畢業的大學生高薪去企業實習,畢業後竭力留在公司。企業包車或者買飛機票,請應屆大學生去滑雪或者各地旅遊,向他們彰顯企業的福利或人文關懷。甚至更有誇張的,把男學生帶去各種紅燈區體驗生活。
大學畢業生去面試時,還可以收到幾百到幾千塊不等的紅包。有少數有小心思的人,天天週轉於各家公司的面試場,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高達好幾萬。也可以過一個不錯的生活。誰能想到,20年之後的日本,每年都會有數百名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殺。世道循環,令人唏噓。
格林斯潘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一切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美好,直到1990年8月底,水晶球落地,股票開始暴跌,1991年,房價開始下跌。日本進入漫長的30年經濟寒冬。
謝謝旅居廣州的野村太郎的支持和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