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筷子的含義嗎?(Pixabay)
【看中國2018年11月26日訊】Dolce&Gabbana(杜嘉班納)辱華事件持續發酵,起因,是D&G拍攝了一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義大利經典飲食相結合的廣告宣傳片,標題為「起筷吃飯」。
不過,片中的旁白所用的「中式發音」以及模特用奇怪的姿勢使用筷子吃披薩、義大利式甜卷等片段被網友質疑存在歧視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社交媒體引發廣泛爭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老外不明就里也不難理解,只是,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了。
我看了這支視頻,很明顯,他們對中國人的筷子沒有什麼概念。這是不是代表了大多數義大利人對中國筷子的認知呢?
我們知道,義大利和中國在歷史上關係密切,那本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的作者馬可.波羅就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商人。
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遊歷了17載,並曾擔任了元朝官員,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地方,到過雲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可是當時在中國很常見的一些東西,如四大發明、裹腳布、長城和筷子等,馬可.波羅都沒有提到過。
這成為馬可.波羅其實是靠「二手材料」編寫的《馬可.波羅遊記》的重要證據。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馬可.波羅確實到過中國,現在義大利人愛吃義大利面,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到歐洲的。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義大利人愛吃和中國麵條差不多的義大利面,卻要用叉子來吃,而且完全搞不懂筷子和叉子的區別。
1
當然,對義大利人嘲笑歸嘲笑,反對歸反對,我們作為中國人,是否就對筷子這種司空見慣的飲食用具就很瞭解了呢?
筷子有兩根,一陰一陽之謂道,主動的一根為陽,從動的那根為陰,就是兩儀之像,飲食之中,暗含中國人的天地觀宇宙觀,關係不可謂不大,內涵不可謂不深。
中國人用筷子,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這是「兩根」筷子,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是「一雙」筷子,這就是中國人和歪果仁對筷子的不同理解。
所以中國人結婚的時候,家長常會送一雙筷子,寓意是快生貴子、永不分離。永不分離,這也就是筷子兄弟為什麼叫筷子兄弟的緣由所在。
筷子產生距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在蘇北高郵(今屬揚州市)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中,發現有骨箸,時間為距今6600-5500年,這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筷子。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祭祀坑則出土了六件青銅箸頭。所以傳說姜子牙發明的筷子,顯然與考古發現不符,筷子的出現,要比姜子牙生活的年代早得多。
而最早文字記載的筷子是《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像箸,而箕子怖。」紂就是我們熟悉的紂王,像箸就是象牙筷子,可見殷商時期,中國人已經用筷子吃飯了,紂王也就成為現在已知最早用象牙筷子吃飯的中國人。
但那時筷子還不叫筷子。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遲至明代才開始稱「筷」,筷子叫筷子的歷史並不是很久遠。所以現在在越南,筷子的名稱叫「a」,源自漢語的「箸」(中古音H,H)。
許慎在《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說明漢時的筷子,竹筷為多。
叫筷子,是出於避諱。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
江南水鄉的船家忌諱「住」,因而忌諱與之諧音的「箸」。將「箸」喚作「快」,則寄託了人們對「行船暢快無阻」的美好願望。
筷子的這些小知識,中國人還是要瞭解一下哦。免得某個好奇心重的老外突然問你一句:筷子為什麼叫筷子?答不上來,立馬噎住,有點小丟臉。
2
我們印象中,西方人,對筷子是很陌生的。很多影視劇中總有兩個西方人不會用筷子的鏡頭。其實西方人很早就接觸到筷子,最早記述筷子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托梅.皮雷斯。托梅.皮雷斯是葡萄牙第一位派進中國的使臣。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他以駐華使節身份來到中國,並赴北京朝覲明武宗朱厚照。
托梅.皮雷斯寫了《東方諸國記》一書,書中說:「所有的中國人都吃豬肉、羊肉及其他多種動物的肉。他們喝大量的各類飲料,對我們的酒,他們讚不絕口……他們用兩根小木條吃飯,左手捧著陶碗或瓷碗。碗湊在嘴邊,用兩根小木條將飯撥進口裡,這就是中國人吃飯的方法。」
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則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利瑪竇記述了他看到的中國餐具:筷子。
他寫道:
中國人的上座是在桌子長邊的中間或一列排開的幾張桌子的中間一張;而不是像我們那樣在桌子的一端。在這裡主人把碗放在一個碟子裡,雙手捧著、並且從僕人那裡取過一雙筷子,把它們小心翼翼地為他的主客擺好。
筷子是用烏木或象牙或其它耐久材料製成,不容易弄髒,接觸食物的一頭通常用金或銀包頭。
……
開始就餐時還有一套用筷子的簡短儀式,這時所有的人都跟著主人的榜樣做。每人手上都拿著筷子,稍稍舉起又慢慢放下,從而每個人都同時用筷子夾到菜餚。接著他們就挑選一箸菜,用筷子夾進嘴裡。吃的時候,他們很當心不把筷子放回桌上,要等到主客第一個這樣做,主客這樣做就是給僕人一個信號,叫他們重新給他和大家斟酒。
從利瑪竇的記述中可見,明代士大夫使用筷子還有一套禮儀。禮儀,代表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現在的中國人是越來越隔膜了。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不僅是填飽肚子,還有文化的傳承,其中的滋味,需要我們細細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