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0月25日訊】2018年中國的證券市場上,不僅僅是散戶,連機構、大股東們,也都賠得很慘。據說,今年基金的整體虧損率是30%多,這對基金(包括私募)來說是很慘的,很多私募清盤。上市公司質押股票,說明不能低價獲得貸款,加上可能爆倉,所以大股東的日子也不好過。截止10月10日,在3551家上市公司中,已有375家上市公司換了385個董事長,8000多名董事和高管離任,涉及1000家上市公司。
這就有個問題了:既然公司這麼慘,為什麼拿不到銀行貸款呢?非得股權質押,爆倉了也拿不到貸款?
最直接的回答是:很多公司都是垃圾公司,在去槓桿的環境下,銀行不給他們貸,怕他們還不上。
不僅不貸,還要抽貸。
對於高槓桿的爛公司來說,尤其是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股東,故意質押股票貸款,拿錢跑路(比如樂視的賈躍亭),這麼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我們也應看到,很多公司,遠沒有爛到樂視網、保千里的程度,為什麼也拿不到貸款?
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海航。
早在今年2月,當時海航就已經出了很多負面新聞,好像危機重重。但如果看基本面,截止到2017年底,海航集團總資產1.5萬億元,總收入近7000億元,資產負債率59%。這絕對屬於適宜水平,70%才是警戒線。更何況,海航在王建的帶領下雖然高槓桿前行,但負債率已經從7年前的80%多,降到了2018年初的59%,完全符合中央去槓桿的部署,而且動手早、成效好。
59%的資產負債率是個什麼概念?
根據財政部發布的數據,2018年8月底,國企的資產負債率為64.9%,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其中,央企的資產負債率為67.8%,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地方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2.5%,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根據Wind數據,2018年上半年,非金融民營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率是56.89%。
再根據上交所9月2日發布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62.22%,略高於民營企業的60.53%。趨勢上,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由去年年底的61.60%上升0.62個百分點至62.22%。
資產負債率,就是央企 > 國企 > 民企。
看看上面的數字,海航的資產負債率不僅低於國企尤其是央企,而且在民企(如果算是民企的話)中也不算高,為什麼海航系那麼難拿到低吸銀行貸款,導致九月份出現3億元的債務違約呢?
9月13日,湖南省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公告稱,海航創新股份有限公司截至9月10日未能歸還3億元貸款本金,海航創新及其擔保人海航旅遊集團均已構成實質違約。
違約了,確實不應該。但是今年以來,海航系已經,賣掉上千億資產,償還了1753億元的債,但是目前的流動負債仍高達2552億元。
按說還了這麼多債,資產負債率又該有明顯降低了吧。
錯。2018年上半年,海航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為58.98%,只比去年年底的59.78%降低0.8個百分點。這是因為,海航為了還債,很多公司都是虧本賣的。今年上半年,光支付的利息就有250多億。這樣,資產負債率沒法降低,也不會有什麼利潤。
海航已經夠努力了,可惜仍然貸不到款,於是不得不繼續賣資產。而此時,有錢的大鱷就會來吃肉。比如,北京海航大廈原定以12.99億元賣給萬科,但在10月15日的海航董事會上被93%的票數否決了。因為海航覺得這個價太便宜!這塊物業目前的賬面資產為11.83億元,萬科居然以12.99億價格收購!這不是白撿便宜、吃肉喝血嗎?
從商業上說當然是合理的,誰讓萬科有錢而海航沒錢呢。但是忍無可忍的海航董事會,寧可現金繼續緊張,也不願意以這個價賣掉。這說明萬科太狠了。海航寧可暴死,也不願意低價賣掉。
除了北京海航大廈,海航還在賣賣賣。但是海航的資產負債率並不高,為什麼一直拿不到低息貸款、借新還舊呢?
很顯然,有人想收拾海航。
這很明顯。雖然個別項目的盈利能力不強甚至虧損,但海航系整體還是不錯的,只是由於業務的特殊性,現金流沒那麼多。這樣,一旦銀行卡住貸款甚至逼債,海航只能大賣特賣。於是,資產負債率不到60%的海航,還得繼續割肉。
早在2017年12月份,海航已經得到了8000億元的授信規模,主要來自八大銀行。
如果海航能順暢得到銀行的低息貸款,何至於此賣、賣、賣!
誰想收拾海航?這不重要,也不是本文想關心的。重要的是國內有一大幫類似海航的非國有企業,都陷入資金飢渴症。這麼搞下去,以後將是更大的通脹。
這是因為:如果這樣下去,想搞死的企業肯定會被搞死,至少也是元氣大傷。大量民企為了生存,不得不大幅縮減規模,減少工資或獎金,裁減員工。雖然低價收購的企業,比如萬科收購海航大廈,可以吸納一部分員工,但總體而言是「減員增效」。總體來說,他們要的是優質資產,而不是人(雖然人也是資產)。
由此,社會失業率會上升,消費水平明顯下降。這會不斷形成緊縮循環。國企和其他民企不可能吸收那麼多失業下崗人員,但無數中小民企倒閉或縮小規模後,大量社會閑散人員怎麼辦?
為了維穩和補貼,國家必然支出更多,包括推進更多的基建工程(修路、修橋、高鐵、地鐵),這只能靠印錢,提高M2——於是,物價大漲。
物品價格總體大升的情況下稅收也會水漲船高——更大規模的通脹隨之就會發生。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價格總體大升的情況下,稅收也會水漲船高。國家一方面會繼續增稅(別想明顯減稅,不可能的,否則赤字更高),另一方面,赤字和補貼也會大幅增加。這就是另一輪更大規模的通脹!
所以,如果這麼搞下去,大的趨勢就是:在民企紛紛倒閉或重傷、社會消費嚴重緊縮一段時間之後,將迎來更大一波通脹。如果再考慮到中美關係的前景,恐怕會加劇這種趨勢。
實際上,今年夏天以來,惡果已經顯現。乘用車銷量連續三個月下降,九月份,手機銷量同比也減少11.7%。加上樓市成交量腰斬,促進內需的樓市、汽車、手機三大行業,都遇到了嚴冬。
我相信,可能不少人會認為樓市「不是」內需,而是在「打擊」內需。可是這兩年,上面通過提高購買門檻,強行壓住了房價,怎麼手機、汽車的銷量反而下降呢?大家用錢買汽車、手機了嗎?顯然沒有。
各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因為打壓了樓市,地方政府收不上賣地收入和各種交易稅費,樓市蕭條造成幾十個行業也進入蕭條,老百姓不富裕,怎麼有錢買車?內需不振,繳稅也成問題。而國家的稅收還在增加,顯然是在殺雞取卵,內需反而更加不振。於是,國家不得不進一步提高赤字,也有進一步提高油價和各種稅費的慾望。這就是惡性循環!
10月16日,有一條重磅財經消息:國務院同意設立海南自貿區!
看起來又是振奮人心、熱鬧非凡。但是,海南離大陸還有一段距離,為什麼不在長珠三角、津京唐設立自貿區呢?難道置大陸這麼多企業和基建於不顧,在海南再搞一套?
所以這條消息,可能有利於炒作海南股票,但和中國整體經濟相比,海南只是很小的一塊而已。何況「同意」和「正式實施」,以及「怎麼實施」,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要走。總體來看,設置海南自貿區,只是展示一種姿態,一種我國要繼續「改革開放」的姿態。算了,這個話題不談了。剛才說到哪兒了?房價問題,要疏導而不是堵。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國家不控制房價,房價繼續大漲怎麼辦?豈不是造成貧富更加不均?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買房子,「六個錢包」都買房子了,內需怎麼起得來?
這是個好問題。但也不是一兩句話能回答的問題。
我也不想打哈哈,彎彎繞,先給一個宏觀回答:房價的問題,只能靠疏導而不是圍堵。現在這種提高購買門檻、限制個人買房(例如兩套以上不能再買)、政府不斷加大稅費,想從中撈一筆的做法,就是「堵」。「堵」能成功嗎?歷史上治理水患,「堵」從來沒成功過,「堵」的結果就是暫時成功之後,是更大的水患。所以治水都是靠疏導。同樣,要解決房價高企問題,必須加大住房供應,而不是通過日益複雜的規定,把這個市場做僵做死。但僅此還不夠,必須把中國的廣大農村和城市化,乃至更廣泛、更深遠的文化傳承問題,通盤考慮。
說了這麼半天,我回答了嗎?宏觀上算是回答了。但具體措施呢?沒有。
這就是領導的回答方式。嘴上天花亂墜,但沒有可執行的具體行動計畫,哈哈哈哈!你們看看最近幾年是不是這樣?「既要……又要……」,一二三四五,全是宏觀的。怎麼做到呢?不知道。
回到本文開始的話題。如果這麼搞下去,不僅經濟會遭到重創,而且劉士余說的「股市春天」到來之前,還得經過一陣酷冷的嚴冬(現在已經很冷了!)。那時即使來了,大多數企業也死了,或者早已被國資低價入股,來個大規模的國進民退。10月份深圳不是出政策了嗎?200多億元要入股本地優質上市公司,避免爆倉。雖然國務院已經多次出臺文件並喊話,說要支持民企,支持實體經濟,但是目前來看,絕大多數民企,很難拿到低息貸款。如果優質民企能拿到低吸貸款,怎麼會喪失股份?
如果這麼搞下去,等這輪民企元氣大傷,優質民企又被國資入股或控股,民企老闆還有多少積極性?那時,整個經濟的活力會比過去低得多。於是為了維穩和補貼,還得印更多的錢。
所以,筆者要大聲疾呼:先從重點民企開始,真金白銀地給他們提供低息貸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