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的核心,就是決戰人心!(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9月9日訊】(接前文:人心之戰(3)——「逢八必亂」:2018上半年宏觀經濟綜述之三)
四、結語:決戰人心!
首先,我們要建立起一個基本概念: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到底已經膨脹到了什麼地步;城鎮居民在購房上的投入,已經佔到其收入的多大比例。唯有深刻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在貿易戰的威脅之下,經濟局勢到底有多險惡。注意,你們接下來將要經受一場數據浪潮的衝擊,不過,你們無須認真的閱讀下列數據表中的每一個數據,筆者將會對表格中的數據規律予以詳盡說明。
首先要放上來的,是1990年至2018年6月的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收支數據表。這份表格不僅是列舉了中國國民的歷年收支情況,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扣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人均收支結余——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由於人均消費性支出收據僅包含居民為了生存必須的衣食住行醫教育(這裡的「住」指的是居住直接居住,比如物業水電支出或租房支出,不包含購房按揭類支出)的支出,不包含奢侈型消費和購房支出,因此所有這類高端消費,都指著人均收支結余了。
中國城鎮居民收支計算表(作者製表)
上述表格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特徵:1998年-2001年間,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支出增幅都很低,這是由於當時效率低下的國營經濟遭遇重大困難,被迫啟動千萬工人大下崗,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因此喪失增長性。此後中國加入WTO,融入國際經濟大舞臺,承接了全球的基礎製造業轉移,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基礎工業品基地,因此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力與日俱增,年增幅基本上都維持在10%以上。然而2013年之後風雲突變,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支出增幅都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幅僅5.9%,2018年上半年也只有6.8%(12745/11931),這當然意味著消費降級。
接下來,我們直接來看1998年中國開啟商品房地產改革至今的宏觀房地產市場數據。我在下表中做了一個簡單的數據模型:假設所有的商品房均為三成首付,20年等額還本,購房利率統一設置為6%,由此推算每年的城鎮居民購房總支出。注意兩點,第一,這裡的統計口徑為完成了房管局登記備案的商品房銷售數據,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大量的已售商品房由於限簽因素,無法完成備案,但城鎮居民已經事實上支付了首付。因此,2017年及2018年的數據存在一定的低估。第二,這裡直接使用的「商品房」而不是「商品住宅」的數據,這是因為住宅銷售額佔商品房總銷售額的比值超過85%,且剩下的用於銷售的物業形態中,商鋪的買家主要是居民個人,寫字樓的買家也有相當大比例的居民個人,整體而言,超過9成的商品房賣給了城鎮居民個人,以公司名義購買的物業比例極小。
中國歷年城鎮居民購房支出情況(作者製表)
按慣例,對上述購房總支出做一個簡單的驗算:1998年至2018年6月的商品房銷售額合計91.54萬億,居民還本額合計43.69萬億,兩者扣減,就能得出城鎮居民的購房總負債規模:91.54-43.69=47.85萬億。根據中國央行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底,城鎮居民總貸款餘額為44.13萬億,這些貸款基本上都是購房類貸款,消費類貸款規模極小。此外,根據建設部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的住房公積金貸款餘額為4.51萬億,考慮到近5年來住房公積金貸款餘額規模的年增額約5-7千億,估算今年6月底的數據為4.8萬億,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數據出入,如此合計,居民總貸款餘額為44.13+4.8=48.93萬億。這個數據與前述表格中的推算數據之間的差異僅2.2%,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兩個數據相互印證,說明前述表格中的計算方式是成立的,是符合現實情況的。
以上述居民購房支出表中的年度支出數據,去除以居民歷年的年度收支結餘數據,我們就能計算出居民的年度購房負擔率了。這個購房負擔率一旦超過100%,就意味著居民手裡的盈餘資金全部被房地產市場吞噬了。為了買房,居民下一步就只能是壓縮必要的生存支出,形成消費降級。
中國城鎮居民購房負擔率演變情況(作者製表)
計算出來的結果一點都不讓人感到意外:中國國民的年度購房負擔率水平,在2010年達到80%,此後,在連續的房地產調控之下出現震盪,到2015年依然維持在84.5%的水平。這說明這些年的房地產調控其實起到了作用,居民的購房衝動得到了抑制。然而,調控的結果是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大減,2015年的土地出讓金收入降幅高達22%,所以到2016年初,中國就放棄調控,開始啟動「房地產去庫存」政策,此後居民的年度購房負擔率劇烈增長,2016年和2017年都在95%左右,到了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據出現了暴增,達到了110.6%!居民的當年度收支結余全部都要拿去買房,這意味著兩件事,第一,居民必須要動用他們的棺材本,也就是使用歷年積累的儲蓄來償還購房支出,這就是「六個錢包」說法的由來。2018年上半年,居民80%的棺材本都已拿來購房,六個錢包已經被壓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僅僅兩成的棺材本,在中國這個負福利國家來說,必須拿來預防生老病死等等各種意外,是萬萬不能動用的。如果放縱房地產繼續吞噬居民的棺材本,造成居民的現金流斷裂,那是要出大問題的。第二,消費降級,已經是經濟上的必然趨勢,也一定會在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上體現出來。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的歷史演變。
中國歷年社會消費品零售數據情況一覽表(作者製表)
2004年-2012年,是中國消費市場迅速發展的時期,也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年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幅約20%,此後,伴隨著中國的地產泡沫日益膨脹,消費增幅逐年下降,到今年7月份已經下降到僅4.4%(21.08萬億/20.2萬億)。這裡必須說明的是:就現在這種慘淡的增幅,還是由於城市化在繼續,每年新增的城鎮常住人口約2千萬左右,2018年上半年城鎮常住人口的人均消費性支出12745元,而同期農民的消費性支出僅5806元,城鎮人口的消費能力是農民的2.2倍,不過,最近中國開始表現出逆城市化的趨勢,重點城市都在有意無意的驅使低收入人群回鄉,這意味著消費增速將會加速萎縮。我這裡給出一組代表性的銷售數據供各位參考:2018年7月份轎車銷量80.9萬輛,同比增長-3.8%,環比增長-7.0%;SUV方面,7月銷量63.9萬輛,同比增長-6.9%,環比增長-6.9%。家用汽車銷量往往被視為消費的先導數據,汽車銷售陷入萎縮,一般都是經濟蕭條的起點,整個消費市場都將陷入真正的萎縮。
然而與此同時,從2013年開始維持的物價平穩狀態開始改變,今年以來的零售物價指數開始提升,截至7月底已經達到1.7%,今年極有可能突破2%。這與上游的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原材料價格持續暴漲有關,原料價格的上漲總歸是要傳導到下游最終消費品領域的。這還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在居民已經無力消費的同時,物價終於漲了起來,這隻意味著一件事:滯漲。
消費是經濟最核心的動力,消費增速陷入萎靡狀態,經濟增長動力就喪失了一大半。與此同時,房地產泡沫對實業的衝擊作用,也逐漸體現了出來。我們必須知道的是:房價暴漲除了吞噬居民財富壓縮消費,對實業造成間接打擊之餘,它還會推高房租,大幅提升企業的經營成本,對實業形成直接打擊,最終形成驅趕實業的惡果。這種現象,可以在下面的固定資產投資演變表中得到完整的體現。
中國歷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情況一覽表(作者製表)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固定資產投資大增,而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的投資增幅長期超過固投總增幅,是為拉動投資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2013年之後,伴隨著房價的持續上升,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從此前的高於20%劇烈萎縮,到2017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絕對值增速已經只剩下5.9%,乃是1999年以來的最低值。我這裡稍微說句題外話,本文中的所有增幅數據都是絕對值增速,是與去年的數據直接相除得出的數據,而中國統計局發明瞭一套只有超級賽亞人才能看懂的除法,有著神奇的數據調整因子,比如2017年統計局宣稱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7.2%,反正也沒人能看懂這到底是怎麼除出來的,所以我在這裡也不予以引用。學會自己除一下,乃是在中國成為知名經濟學家的不二法門,特此提醒!言歸正傳,到了2018年,投資增速繼續下滑,1-7月的投資增速已經只剩下5.5%(355798/337409)。而2013年以來固投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投資增速的劇烈下滑,2013年為16.5%,到2017年,第二產業投資增速只剩下1.7%,2018年1-7月也只有3.9%,萎縮幅度遠大於整個固投增幅的萎縮幅度。當然,與此同時,房地產投資一直保持著相對高速的增長。從1998年啟動商品房市場化改革以來,也只有2015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在持續調控之下萎縮,造成當年度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只有1.0%,但是政府馬上就受不了了,從第二年開始就啟動地產去庫存,將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拉了上來,2016年和2017年的增幅都達到7%,2018年1-7月更是達到了10.25%(65886/59761)。中國經濟棄實業而重地產泡沫的頂層政策傾向,在上述數據演變的軌跡中,清晰可見,根本就無從掩飾。
與此同時,在貿易戰的大背景下,外資投資中國的慾望當然在迅速減弱,對外貿易數據當然也越來越難看,中國掙外匯的能力,當然也在迅速下降。下表列出了2000年以來中國在外貿和投資領域的全部外資相關數據,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擊大圖好好看看。最重要的是最右側的匯總數據,也是中國當年度掙到的外資總額。注意,下表中的服務貿易數據來源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貨物貿易數據來源為海關,外資投資數據來源為商務部。
中國吸納外資數據演變情況(作者製表)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當年度中國吸納外資淨值為633億美元。到2015年,中國吸納外資的規模達到峰值的3957億美元,此後伴隨著美聯儲加息縮表,促使美元回流,中國吸納外資的規模就隨之進入了下滑通道。2016年下降到2203億美元,2017年下降到1798億美元。到今年情況更加惡化,在貿易戰的現實威脅之下,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負值,淨流出165億美元,截至6月底的數據也僅僅只剩下15億。這已經完全談不上外資流入了。必須注意的是,上半年為了提前應對貿易戰,有大量的貿易商提前完成了進出口貿易,這事實上極大的提高了今年上半年的貨物貿易順差,下半年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必將會大幅下滑,並導致整體吸納外資的能力進一步削弱。今年中在吸納外資一項上出現整體上的淨流出情況,估計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這麼總結起來看,在地產泡沫的衝擊之下,中國的消費與投資本來就喪失了增長性。禍不單行的是,川普(特朗普)適時發起的貿易戰,將中國掙外匯順差的能力都剝奪了。推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全部散架。在這場貿易戰面前,怎麼看,中國都已經沒有了還手之力。目前,中國的應對措施已經漸漸明確:重啟地方政府的大基建模式,以勉力維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單單7-8月份的地方債新增發行規模就超過1萬億人民幣了,按現在的勢頭,預計後續還會有兩萬億的新增地方債規模。然而,中國地方政府本來就債務纏身,本來就已經到了連利息都還不上的程度了,這就是去年下半年財政部和發改委聯手封堵地方基建,嚴查地鐵軌道建設的原因。現在指望地方財政突然就寬鬆起來,重新擁有借債還息的能力,根本就不現實。如果最後由中央政府兜底,以行政命令要求央行直接印錢,幫助地方政府還債,那就是事實上的QE,量化寬鬆,就中國的貨幣信用狀況,必定會導致一場災難。
怎麼辦?我們可以怎麼辦?難道面對美國步步緊逼的攻勢,只能求饒了嗎?除了自殺式的重啟借債基建模式,難道只能一步步的看著實業萎靡失業率暴漲匯率扑街房價暴跌嗎?我們只能看到流民四起、社會動盪、底層絕望的國民啟動互害模式嗎?我們真的不能做點什麼,來逆轉現在的局面嗎?
在第一部分序章,筆者詳細闡述了1990年日本地產泡沫破滅的根源,在於美國信息產業的興起,擊潰了日本看似先進的製造業;在第二部分講述了1998年東南亞地產泡沫的破滅,則是源起於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的興起,吸走的外資投機資金;至於2008年美國地產泡沫的破滅,則是由於當時美國金融界借錢給一貧如洗的窮人零首付買房,最後他們根本就還不起債導致壞賬連鎖爆發。這些因素,在今時今日的中美之間,事實上並不存在。中國根本就沒有零首付這一說,這麼多年來,除了極個別的地區可以通過高評高貸降低首付,整體來說三成首付制度執行的非常好。買房者也基本上都有固定收入,提供假收入證明的當然也有,畢竟也不是主流。真正可恐懼的,就是新興產業衝擊中國。
然而,某種新興的、能夠吸納全球資金積極參與的產業,還沒有誕生。新能源現在基本上都是騙局,無論是風電、新型電池乃至電動車,全都沒有啥革命性的技術突破。量子技術領域毫無進展。隨身核能源設備至今唯有在漫威的電影裡看到鋼鐵俠在使用,真實世界的人類能夠發展出這種技術的可能性為零,甚至低於零。至於從1985年之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信息技術,也已經發展到了瓶頸狀態,到了移動互聯之後就沒有了突破方向。所以美國固然通過加息縮表,促使美元回流,但是回流之後的美元其實也是無所事事,唯有炒炒美股買買美債而已。於是美股沒事就創下新高,美債利率也一直維持在低位。
為了給回流資金找出路,美國政府的辦法是力促實體製造企業回流。歐巴馬政府還只是喊喊回流口號,川普政府已經真刀真槍地幹上了,一方面啟動全面性的減稅,將企業稅率從35%大幅下降到20%;另一方面,則對那些依然將產能布局到國外的企業口誅筆伐,川普甚至親自上陣,在推特上對外遷的企業進行撻伐。在這樣的背景下,連蘋果公司都開始實施產業回歸計畫,為蘋果代工的富士康也已經將部分產能搬到美國,為美國提供了數以十萬計的工作崗位。到今年8月,美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了3.9%,算得上是美國歷史上最閃亮的失業率數據。然而,川普政府依然不滿足。實體企業的回流美國還沒形成規模,還只是小打小鬧。更關鍵的是:現在看起來很漂亮的失業率,是建立在史上最低的勞動力參與率(願意參加工作的成年人比例。美國的失業率計算方式為:有工作者/願意參加工作者)基礎之上的。2000-2008年的時候美國的勞動力參與率維持在66-68%之間,扣除老人以及病弱者,這還算是一個正常的數值,此後這個數據就調頭往下,到2018年已經下降到了62%。這表明,近10年來,雖然美國的失業率逐年下降,但是美國成年人口的工作意願不足,事實上的新增工作崗位,依然不足。
這麼看起來,中美的核心矛盾,就是實體製造業的最終歸屬。要麼就留在中國,以支撐地產泡沫之下脆弱的中國經濟;要麼就回歸美國,以提升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在全球經濟面臨重大危機的當口,美國經濟將因此被推升到真正的盛世狀態,川普總統也將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沒有之一!
在美國那邊來說,能做的準備都已經做了:大幅減稅,石油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這都是為了給生產企業降成本。同時發起與中國的貿易戰,大幅提升關稅,降低在中國設廠的美資企業的利潤,逼迫其回流。美國這段時間中期選舉,川普政府以及整個共和黨,都將為美國帶來了多少回流企業創造了多少工作崗位放在競選宣傳的首位,視之為最高的政績。而在中國這邊,真正能夠挽留實體製造業的措施,一個都沒有看到!減稅?這幾年的口號確實是喊得震天響,但是年年都是稅收增速大幅超過GDP增速,今年1-7月的稅收增幅高達14%。最近又玩出社保費用由稅局統一徵收的新花樣,相當於變相加稅。與此同時,中國還要以環保為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企業清洗運動,直接關停民營企業,並且沒有任何申訴或者復工途徑。
中國國民,本來是這個世界上最吃苦耐勞,最願意掙辛苦錢的人類。即便是地產泡沫的衝擊之下,實業老闆辛苦十年,比不上一個打工仔買套房掙的錢多,但是依然有著一批數量巨大的實業老闆們,含辛茹苦兢兢業業無怨無悔地工作。對中國經濟來說,最可怕的事,並不是地產泡沫的持續膨脹,而是實業老闆們喪失信心,放棄實業。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中國的結局,會比1990年的日本以及1998年的東南亞四國慘烈得多。
既然核心矛盾已經確定,那麼我們的應對方式,就很明確了:給製造企業定向減稅,減稅幅度至少應達到30%以上。現在中國的稅收徵繳體制已經很完善了,已經可以很容易的區分企業性質進行徵稅了。單獨對製造企業減稅,也並不會帶來整個國家財政的動盪。2016年中國規模以上製造企業的總稅負為50940億,總利潤為71921億(原諒我只能使用2016年的數據,因為2017年之後製造企業的稅負數據就不公布了)。從這種數據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稅收只佔當年度全國稅收總收入的39%(50940億/130354億),將工業企業稅負全面下調30%,也就是減少15282億,全國稅收降幅也只有11.7%,還遠遠達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如果想要彌補這種稅收損失,還可以給地產行業增稅,2016年中國房地產企業直接繳納的稅收總額約2.4萬億,再增加個3、5千億應該也不難。最關鍵的是,二手房交易中的居民個人所得稅,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予以徵繳。如果這一筆稅全面開徵,取消所有的減免規定,只要是二手房交易的增值部分就必須繳納個稅,並且可以按照增值比例建立級差徵繳制度,增值50%的部分徵繳20%,增值一倍的部分徵繳50%,這就已經足以彌補全部稅收損失了,而且這種徵收手段所能產生的社會效應,也一定比目前引發巨大爭議又遲遲不敢出臺的所謂房地產稅的效果要好得多。並且,個稅只有在炒房盈利時才會發生,對於真正的購房剛需來說,並不會發生負面作用,不至於發生房地產稅這樣的誤傷。
而針對製造業減稅,單單就這一筆30%的減負,就可以為工業企業增加21.2%的利潤,無疑這將會給實業老闆們帶來巨大的經營動力。當這個國家真正啟動專門針對實業企業的減稅措施之後,整個社會無疑也將會逐漸形成尊重實業的風氣。同時,在行政層面上,對於地方政府做出的無故關停實業企業的行為,一經查實,立刻撤掉地方主官的職。只要有一宗案例,就足以扭轉地方政府藐視實業的作風。如此雙管齊下,製造企業主的人心就能安定,中國有了實業作為底氣,就有了與美國繼續對抗下去的基礎。未來的勝負固然還難以預料,至少也有了一戰的機會。
然而,如果我們堅決拒絕針對製造業的定向減稅,卻毫無邏輯的選擇政府借債搞基建的路子,這除了將中國引導到金圓券的老路上,沒有別的可能性。這一次,在中美貿易戰的威逼之下,我們已經沒有試錯的機會了。今年以來中國的製造業情況已經相當慘淡了。1-7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規模39038億,較2017年同期的42481億,降幅高達9.2%。當然,中國國家統計局發明瞭一種新演算法,他們把去年還在規模以上的總盤子裡但是今年消失了的企業,從去年的盤子裡踢了出去,強行宣布去年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其實為33330億,由此得出中國今年的工業利潤增幅為17.1%。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自欺欺人罷了,根本就不能自圓其說。順帶說一下,從總盤子裡消失了的企業數量是多少呢?2017年7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為379887家,今年7月份為373939家,一年時間下來,5948家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不見了……
就現在這樣的狀況,繼續拖延下去,讓企業主的心繼續寒下去,讓規模企業繼續這麼消失下去,中國的失業潮是可以預見的。在城鎮居民的現金流完全被房地產吞噬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應對失業潮的衝擊的。這將會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失業潮將會帶來房地產斷供潮和拋售潮,帶來物業價格的崩塌。要知道,今天中國三分之一的銀行貸款都是居民購房類貸款,至於企業貸款最終流入地產開發領域的數額,更是難以估量,整體來說,中國至少六成以上銀行貸款鎖死在房地產領域,與東南亞金融風暴發作之前的情況一模一樣。一旦地產市場崩塌,帶來的金融風險,是中國無法承受的。
既然已經無可選擇,既然定向減稅已經是唯一的選擇,背水一戰已經成為了不得不為的事,無論怎麼看怎麼想,都沒有了別的退路,那麼,剩下的唯一問題,就是什麼時候,中國會將這種定向減稅措施推上台面。正如解說中國足球最常聽見的一句話: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中國政府不能盡快以減稅作為突破口,收拾人心的話,這場貿易戰,中國一定是徹徹底底的輸家。而如果定向減稅措施真的能夠出臺的話,那麼,我們就可能還有一戰之力,就還有時間和餘力,跟美國見招拆招,寄希望於時間能夠化解地產泡沫問題。更關鍵的是:定向減稅也並不會傷及中國的財政根本,向地產領域定向加稅已經可以彌補絕大部分財政收入損失。
但是,請注意這個但是,如果連這最後的一條路,中國都不願意走的話,那麼,我們就只能看著人心破碎,伴隨著貿易戰逐步升級,各路資金奪路而逃,並最終迎來長期的黑暗。然而,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人類往往都會在歷史的緊要關口,做出錯誤的選擇。定向減稅這種對國家來說一本萬利的事,由於不能給頂層的權貴帶去實際的利益,在操作上又很是麻煩,會徒增相當多的工作量,甚至有可能因此得罪相當多的既得利益團體,因此中國的決策群體,對這樣更富有可行性的建議,一般來說,都會選擇視而不見。鼓動地方政府借債搞基建多舒服啊,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還可以尋租,各大利益團體都相當滿意,這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危機解決措施嘛。至於以定向減稅凝聚人心這種事,哪有什麼實施價值嘛。這麼想起來,對那個更可能發生的黑暗結局,筆者我唯一想說的,就只剩下我經常說起的這一句:我的讀者朋友們啊,我希望你們永遠不要放棄對光明的希望。即便是在黑暗之中,你們也要睜開眼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