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圖會》的周公像。(看中國合成圖)
人們愛喝酒非今之才有,古人就很愛喝,而且還喝出了成名事情來。例如,令大家為之唾棄的紂王的酒池肉林、喝酒喝到生狂膽而敢於蠻拳打虎的武松……。正因如此,明瞭未雨綢繆之道的周公,才頒發了一項重要的決策--禁酒令。究竟,周公是如何看待喝酒這件事情的呢?
受歡迎的美酒
神州大地很早就衍生出釀酒、貯酒、飲酒等諸事。連喝酒都有一套繁複的規矩,以及相應的器物來與香醇美酒搭配,甚麼「葡萄美酒夜光杯」、「玉碗盛來琥珀光」……從出土文物來看,最早在商代就已經有製作精美的青銅酒器來盛裝美酒了。如今,連金庸武俠《笑傲江湖》都出現了一位高談闊論飲酒之道的祖千秋,甚麼關外白酒,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來飲,甚麼梨花酒,最應該用那翡翠杯來喝……看來,無論古人、今人,無論粗人、文人,大夥兒真的都對美酒有著特殊的情懷,禁不住的擁護,禁不住的推崇、歌頌。正因如此,酒才能在民間成為連絡人們情感與一抒心緒的最佳夥伴,甚至進入宮廷,成為王公貴族的宴客佳品。
既然美酒如此受到歡迎,為何周公還要頒布不討人喜歡的禁酒令呢?
所謂的禁酒令,就是周公在平定武庚管蔡之亂以後,封康叔於殷都舊地妹鄉且對衛國君臣所頒布的禁酒令的誥辭,即為《尚書》中的〈酒誥〉。傳聞〈酒誥〉為周公所撰,主要是在奉勸人們不要釀酒,更不要酗酒,以免誤事。〈酒誥〉充分展現了周公的治理智慧,讓人們知曉周公確實是位待民寬厚、嚴格治吏與尊重民俗之賢者,故〈酒誥〉被視為上古政學的經典之一。
你可不要覺得在處理繁重的政務中,喝酒算是一件不足為道、不足掛懷的小事,喝酒誤事頂多是毀壞一個人的一生,大至耽誤了一縣一鄉的政事。NO!NO!剛才不是有提到「酒池肉林」嗎?這就是對商朝最後一位帝王帝辛(周武王給了他一個惡諡之名:紂王)的奢華、糜爛生活的控訴。試想,建造一個灌滿醇酒的池子,又將肉類掛滿樹林,以利隨時享用的帝王,他還能記得晨昏定省的必要性,他還能辨識得了忠直與邪佞的差別。他只顧天天浸泡在酒池裡,遑論認真治理政事,懇切的為天下百姓著想了!這種居高臨下者一旦喝酒喝狂了,好的壞的道理通通不曉得,說不定敵軍來襲,還繼續耗在酒水中,嚷著要邀敵方一起來共享呢!
這就是為甚麼周公如此重視喝酒這件事情,甚至特意頒布〈酒誥〉!
周人在將殷商滅掉後,就非常瞭解商紂王之所以亡國的主因--縱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酒誥〉:喝酒失德
其實,周人在將殷商滅掉後,就非常瞭解商紂王之所以亡國的主因--縱欲。不過,這也非單指君王,任何人若是過度的追求享樂生活,都得面對致命的危害。對周人而言,過度沉迷於酒色等糜爛經驗中,絕非聰明事。既然普通人如是想,敏銳的周公又是何等人物,他自身是敬謝不敏,對於維繫國綱正道更是義不容辭。試想,周公怎麼可能會放任人民置身於可能會釀成大禍的事物中呢?!他絕對是會設法將危險自國域剔除的。
周公在〈酒誥〉中表示,上天之所以降罪懲處,全因我們的民眾喪失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故而敢犯上作亂。追根究底,無非是因酒亂了行為舉止。有些諸侯國會滅亡,也是因為群眾過度飲酒所致。
周公還以文王受命元年所頒布的禁酒令來轉告康叔,令他於妹邦來施行禁酒。妹邦的各級官吏平時是不可以飲酒的,但只允許其宗族內部的長老們在行燕私之禮與祭祀祖先旅酬(祭禮畢,宴請賓客們,讓眾賓客彼此敬酒酬答)之際能夠暢飲美酒。此外,周公還希望飲酒之際應當注意飲酒之德,切勿失了禮節。周公雖然反覆叮嚀各級官員,只有祭祀時能夠飲酒,可是他對於殷遺平民是不曾下達禁酒要求的。
不過,你是否會好奇,為甚麼在舉行聖潔的祭祀活動之時反倒能夠飲酒呢?這是因為祭祀是一種面向上天的虔敬儀式。故在這種神聖的儀式中,祭祀者得進獻貴重難得之品,而由大量糧食釀成的精華--酒自然就是最適宜呈上的祭物。因此,酒是專門要供獻給神祇的禮物,而非供人填補口腹之欲的享樂物。
只是,周公在了悟了酒雖然是獻給神靈的貢品,卻會讓人在暢飲後逾規越矩,失了儀態、分寸,進而頒發禁酒令。
〈酒誥〉:釀酒耗費大量糧食
除此因素之外,另一項禁酒的主因是:飲酒會導致大量糧食的無謂消耗。文王認為,由於酒是經由大量糧食釀造所得,所以釀酒不僅會養成民眾嗜酒的習慣,還會催生散漫、浪費的民風,暗地裡消退的更會是難以復得、難以計數的美德。所以,文王與周公為了避免群眾的精神與心靈受到危害的啃噬,而失去了美好的良善,故而禁酒,以免百姓的行為模式逐漸低下。
雖說今人再看〈酒誥〉,會覺得文王和周公未免太小題大作,但眼明心亮者都不得不佩服這兩位聖賢的治國決策。畢竟,周朝有了這兩位明智者的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方能鞏固長年的穩定基業,這是任誰都無法否定的事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