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銀行到底有沒有危機呢?(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7月19日訊】最近,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俗稱的四大行)一起登上了全球1000家大銀行榜單,引發了媒體關注,在看似強大的中國商業銀行背後到底有沒有潛在的風險,中國商業銀行到底有沒有危機呢?
今年榜單的最大變化是前四大銀行都是中資銀行,而去年除摩根大通以外前四大銀行有3家中資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的排名分別上升1位和2位,與此相對應的是美資銀行排名都有所下降。中國銀行業在一級資本總額、資產總額、稅前利潤總額上連續三年超越歐元區、美國,位居各國家和地區榜首。
在這樣亮眼的數據面前,很多人都在說中國銀行業真是給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但是金融業的發達真的是像表面上那麼一片繁花似錦嗎?如今不妨仔細梳理一下強大的中國商業銀行到底有哪些危險?
中國四大行的強大自不必說,無論是全球的排行榜,還是日賺24億的豐厚利潤,無不在證明著中國商業銀行的強大實力,然而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王熙鳳曾經說「雖是烈烈轟轟,不知大有大的難處,說給人也未必信」,如果用這句話放在中國商業銀行的身上其實真的非常恰當。中國商業銀行背後的風險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切實存在的製造業高不良貸款率。根據2017年四大行的年報數據顯示,四大行中不良貸款率最低的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45%,最高的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僅為1.81%,這個水平放到全世界同行業來看都是一個不高的水平,然而事情卻完全不是這麼簡單。真正從事銀行業的朋友都知道,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的確認有著非常複雜的過程,對於商業銀行來說,從信貸出現問題到形成不良貸款的過程相當漫長,所以現在看到的不良貸款率其實是嚴重滯後於真實情況。在加上中國的信貸投放速度明顯快於總資產投放,從而不斷增大不良貸款率計算的分母數值,影響了不良貸款率的真實體現。從這個不良貸款率來看,中國實體經濟的問題恐怕不容樂觀。
二是利差盈利模式的真正問題。眾所周知,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息差收入是商業銀行的重要利潤來源,然而僅僅依賴息差收入正在成為懸在商業銀行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與各大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快速下降形成對比的是各大貨幣類基金的快速上揚,根據市場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最大的貨幣基金餘額寶的規模已經突破1.86萬億,超過了四大行中的中國銀行活期存款總額,商業銀行依賴息差收入將會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問題。
三是房貸佔比居高不下。根據中國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3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為34.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今年一季度,中國房地產貸款餘額增加1.9萬億元人民幣,在中國房地產市場高房價運行的今天,房地產信貸佔比較高對於各家商業銀行來說可謂是巨大的潛在風險,一旦中國出現類似於美國2007年的次貸危機的話,這些房地產信貸就有可能變成隨時會被引爆的「定時炸彈」。
不可否認中國商業銀行非常強大,但是這些強大的背後風險隱患必須要高度關注,否則一旦出現風險,越是龐大的規模往往會意味著給金融、經濟帶來的巨大衝擊,畢竟中國的幾大商業銀行已經到了大而不能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