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more & Swisse公司產品(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看中國2018年7月16日訊】根據《信使郵報》報導,澳洲價值47億澳元的維生素產業正面臨著內部交易、壓榨員工和健康療效未經證實等諸多指控。
一、原料來自中國
依據《信使郵報》報導,澳洲新聞集團調查發現到,隨著股價飆升,中國消費者因安全問題而更加親睞沒有污染風險的澳洲維生素品牌。然而,澳洲最大的2家維生素公司Swisse跟Vitaco卻已歸中國人名下。
據悉,如今Vitaco已歸於上海醫藥(Shanghai Pharmaceuticals)的旗下。在2007年,上海醫藥子公司曾因為製造有問題的白血病藥物而倒閉,該藥物致使200名患者腿部疼痛甚至部分癱瘓。跟上海醫藥要員有關的人都正在接受ASIC關於2016年內部交易的調查,但目前尚未提出任何指控。
而Vitaco生產製造主要包括品牌Healtheries、Nutra-life、Musashi、Abundant Earth、Biolane和BodyTrim。
調查還發現,幾乎所有的維生素C與氨基葡萄糖都來自中國。據悉,像Vitaco的甜味劑、氨基酸、草本植物等原料,以及在布里斯班工廠製造Nature’s Own、Ostelin跟Cenovis維他命的Sanofi也是如此。
另外Swisse跟澳佳寶(Blackmore)的原料也不例外。Blackmores表示,全球食品跟營養添加劑行業都嚴重依賴中國,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維生素C都是從中國進口。
不過,一直以來,中國產品常與健康問題聯繫在一塊。包括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當時造成6個嬰兒死亡,30萬個嬰兒生病。
二、壓榨員工
此外,部分維生素公司還剋扣員工工資。在2015年,公平工作委員會發現營養補劑Nature's Care與其子公司Natralab Pty Ltd一共剋扣背包客98,499澳元。
Nature's Care公司表示,公平工作委員已承認該公司為糾正違法行為所做出的努力,該公司尊重所有的澳洲工作法,致力於支付員工公平的報酬。
三、健康療效未經證實
關於維生素成分問題,由新聞集團贊助的化學分析機構Sharp and Howells所進行的化學測試發現,雖然澳洲10種接受測試1,000mg Healthy Care的葡萄糖胺鹽酸鹽藥片確實含有標籤上列出的成分,但是有1種含量低於廣告宣傳的數量。
健康專家指出,維生素行業還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他們在標籤上標上未經證實的服用效果,來引誘消費者購買。今年初,政府更改了維他命公司於包裝標籤上的標注規定,維生素公司目前能選擇在產品上標注1,000多種未經證實的描述,所以這些規定惹惱了消費者和科學專家。
莫納什大學的健康專家Ken Hervey表示,現在沒有科學證據能支持這些公司的產品宣稱。當藥物監管人員要求拿出證據時,他們也拿不出來證據證明維生素的確具有標籤上所宣稱的效果,但是相關部門卻未給予懲罰。
澳洲的醫藥監管部門(TGA)去年收到了400多起有關維他命瓶子標注的投訴,不過TGA卻沒有將這些商品撤下貨架,也無確保這些公司更改了商品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