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官員發文稱,當前財政政策不夠積極。(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7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在國內外不利因素的衝擊下,中國經濟形勢堪憂,金融數據顯示,社會融資規模正加劇萎縮。從中國央行的表態來看,貨幣政策已經轉向為寬鬆,中國放鬆了去槓桿的努力。7月15日,中國央行官員發文表示,當前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
中國是經濟體中宏觀槓桿率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2017年末中國宏觀槓桿率水平已達到255.7%,顯著高於新興經濟體193.6%的平均水平,甚至超過很多發達經濟體。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去槓桿勢在必行。
去槓桿應該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是日前在中國央行貨幣委員會第二季度例會上,再次確認「流動性基調」由「合理穩定」切換為「合理充裕」,穩定到充裕,說明中國央行的政策重點,已經不再是貨幣中性而是寬鬆。
中國央行動作頻頻,同時似乎也對中國財政部頗有微詞。
7月15日,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文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中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和體制性的,財政政策的結構性特徵比較明顯,有發揮作用的很大空間。「目前,多個現象表明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中央財政要發揮逆週期的宏觀調控作用……財政政策近年來做了很多事情,財政部的同志經常加班加點,財金23號文、《關於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從文件本身寫得都挺好,但是近期市場上對財政政策的詬病也比較多。」
並且,「中國的財政透明度很不夠,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眾監督,不要說人大代表看不懂財政報表,我也看不懂。沒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實上監督制衡無法實現。」
中國經濟正在經受著國內外不利因素的衝擊,中美貿易衝突升級為貿易戰,最新信息是美國宣布擬對價值2,000億美元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徵10%關稅的清單。美國貿易辦公室(USTR)表明這份清單是對此前301調查產品清單(對5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25%關稅)的修訂和擴展。有專家認為貿易戰打下去,外資撤離、人民幣匯率、股指下跌,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嚴重蕭條。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7月14日在2018國際貨幣論壇暨《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布會上稱,中美貿易問題是否會持續升級將是影響中國下半年經濟走勢的主要因素,如果貿易摩擦升級,將會對中國資本流動、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壓力;且隨著下半年中低評級信用債到期量佔比提高,違約風險有可能增大。
並且王一鳴提到,由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轉向,美國和歐元區逐漸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將會推動全球流動性收緊,利率中樞水平上升,也會引發資產價格估值的變化和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這會加大中國宏觀政策調整和應對難度。在他看來,宏觀槓桿率過高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
7月13,中國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6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1.8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如預期般明顯反彈,但令人驚訝的是當月社融(社會融資)規模僅為1.18萬億元,兩者差值環比進一步拉大顯示表外融資正加劇萎縮,而6月末M2增速創新低亦契合這一趨勢,未來社融增速仍面臨繼續下降的壓力。
據《路透中文網》報導,德國商業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周浩稱,「社融增速同比跌破10%了,回表的壓力太大了,銀行的資本金壓力很大,根本就不願意讓那些資產回表。可能還得繼續降准,別的也沒辦法啊,如果水不夠,那就要放大水。」
另《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國內外不利形勢衝擊下,中國放鬆了去槓桿的努力。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金融監管機構將推遲發布約束銀行和其他機構發放高風險貸款的規定,因為擔心這些規定會切斷一個資金來源,令已經因擔憂貿易和經濟而動盪不已的金融市場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