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港民近日拍到大橋隧道東人工島的高空照片,發現其中一端防波堤邊緣參差不齊,部分組件似被海水沖散。(圖片來源:UAVHongKong/FB)
【看中國2018年4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港珠澳大橋隧道東人工島日前爆出「崩堤」消息,大橋管理局解釋是「故意」擺放,並反駁是「視覺錯覺」。不過繼香港工程師及專家對此提出質疑後,本身參與大橋工程的內地工程師亦發表論文,指該工程在水下「隨機」安放弱波石實為「盲安」,有必要擬定修復方案。
昨日有親中媒體引述大橋管理局總工辦主任陳越,反駁指有關的高空圖片拍攝者「非工程類專業人士」,認為其「只憑其主觀印象判斷防波堤被沖散並不可靠」,並認為有關參差形狀「是錯覺」。
大橋管理局昨日在官網發表聲明指,「局方是刻意把大量5噸重扭工字塊放置於水面下,並按規範要求採取隨機擺放」,否認是海水或海底沉降捲走消波塊,又指「現有設計滿足防護、消浪等要求」。管理局稱,去年7月人工島島堤邊緣已經呈參差形狀,並指8月颱風「天鴿」後,有關島堤形狀亦無改變。
不過,港媒《蘋果日報》發現,內地學術期刊《港工技術》今年2月刊登的一篇論文,該論文作者是肖仕寶、孫藝和沈迪州,而肖仕寶正是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工程師之一。論文指出,「有護岸工程出現弱波石不具備勾連效果」,令弱波石之間出現縫隙,捲動部分弱波石到水下,而這種「隨機安放弱波石的行為實為『盲安』」,並指出有必要擬定修復方案。
而另一份內地學術期刊《中國港灣建設》、在2015年7月刊登的〈扭工字塊安裝施工技術〉論文當中,詳細列明了「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的弱波石設計,水面上要『規則安裝』,水面下則要『定點隨機安裝』,弱波石要平均分佈,更有特定扭角以及間距要求,亦需要相互搭接和前後勾連,避免出現隆起及漏放的現象。」說明大橋管理局「隨機擺放」的說法並非正常施工方法。
隧道東人工島設計圖,可見本來防波堤設計是圓弧形。(圖片來源:路政署)
此外,不少香港土木結構專家亦不接受大橋管理局的解釋。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指出,大型的消波塊如果不按照當初設計擺放,而是「隨機」擺放離岸數十米的海中,很易因潮汐或風浪造成更嚴重移位,危及途經船隻,而人工島部份邊緣位置亦北暴露出來,不受防波堤保護,認為當局的解釋不合理。
蘇亦指出,海浪會出現在水面,因此弱波石需放置在海面上、並要聚集一起且互相扣連,才能起到抵禦海浪的作用,「若隨機散開擺放,就會失去弱波石本身設計的作用」。
《明報》報導,有資深工程師指出,這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人工島,當初採用了毋須先行挖走海底淤泥的非浚挖式填海法,設計時低估了海浪致出現異常沉降,因此導致有關情況發生;土木及結構工程師蘇耀坤認為,人工島或出現沉降現象,令防波堤組件下降及被冲走,由於該人工島連接隧道,若出現沉降現象,恐怕會壓毁隧道。
資深木土工程師倪學仁亦相信,人工島堤的消波塊確實是被捲散,而非管理局所指的「錯覺」或「故意擺放」。
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榮休教授梁以德表示,按照大橋管理局當初設計圖,涉事人工島近隧道一端的部分消波塊應該放置在水平面下約3至4米處,加上消波塊本身約3米高,因此潮漲時消波塊會被海水遮蓋,而一旦遇到強颱風,水位時消波塊離水面太遠,就無法起到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