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3月1日訊】描繪中國的債務全貌,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的事,其原因在於嚴重缺乏數據。中國從未系統的統計過國內各經濟主體的總資產和總債務,因此我們也並不真正瞭解這個國家的債務問題到底嚴重到了什麼程度。老蠻我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經濟數據狂,試圖在本文中集合各種分散數據,以拼湊出中國債務問題的全貌。這是中國經濟學界前所未有的嘗試。我相信本文一定可以再次顛覆各位的三觀。——是以為序
一、國企篇:地王現象背後的經濟邏輯
國企的資產及負債數據算是相對完整,從2013年開始,中國財政部每個月都會公布國有企業的運營報告,從中可以摘錄出下表中的數據。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表格,不再建議各位先花兩分鐘看一看,建立一個基礎印象之後再繼續往下看……嗯,這也是筆者第一次建議各位閱讀原始表格數據。
2013年以來中國非金融國有企業資產數據一覽表(單位:億元人民幣。作者製表)
這裡先解釋一下,前述國有企業的資產運營數據,包含了除金融企業外的全部央企及地方國企,也就是從中石油中石化鐵路總公司,到各地的供水供電供氣公司,全部的資產運營數據均已包含在內。之所以要排除金融企業,是因為金融企業的負債率事實上都無限接近100%。比如銀行吸納的存款其實就是銀行對存款人的負債,銀行拿著存款出去放貸,掙個利差,本質上是一種無本生意。考察銀行的負債率演變沒有意義。
從2013年到2017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從91.1萬億上升到151.7萬億,增幅66.5%,總負債從59.3萬億上升到99.7萬億,增幅68.1%。總資產增幅和負債增幅同步大增。從這種資產和負債增幅數據看來,似乎中國的國有企業經營規模,在這五年裡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真正的經營數據一擺出來卻嚇人一跳。經營收入從2013年的46.5萬億增加到2017年的52.2萬億,增幅僅僅只有12.3%,甚至還沒能追上通脹率,與狂熱的資產增幅和負債增幅根本就不在同一個位面。至於利潤數據,從2013年到2016年,始終呈現下降趨勢,從2.4萬億下降到了2.3萬億,毫無增長性可言。2017年,在供給側改革(即理直氣壯「做大做強國企」政策)的推動之下,國企利潤恢復增長,到了2.9萬億,但是與2013年相比的增幅也只不過是20.5%,同樣無從與資產增幅與負債增幅相提並論。
中國的「巨無霸」國企之一的中國石化公司標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這麼看起來,國有企業從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間,其真實的經營規模並沒有什麼像樣的增長,但是資產和負債規模的增幅超過60%。對這個問題,筆者的解釋如下:
2013年之後,地產泡沫愈演愈烈,國有企業對自己持有的房產地產等固定資產進行市場公允值評估,不斷提高自己的資產評估總值,並因此獲得更高的抵押融資額度。資產還是那些資產,但是價格提升了,因此負債也相應提升了。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國有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並沒有什麼像樣的提升,無非就是供給側改革,強行提升上游的原料價格,讓國有煤鐵銅紙等原料生產企業恢復了一定的利潤增長而已。正因為此,國企的收益率指標越來越難看。總資產收益率(利潤/總資產)從2013年的2.64%下降到2017年的1.91%,淨資產收益率(利潤/淨資產)從2013年的7.57%下降到2017年的5.57%。由於利潤是償還債務的終極來源,這意味著國企的償債能力事實上在劇烈下降之中。
國企5年來的資產總值提升了66.5%,這事真是荒謬得無以言表。中國商品房均價,2013年6237元/平米,2017年7892元,增幅也不過是26.5%罷了。五年下來,國企的資產升值幅度,竟然比全國商品房價格漲幅還高出了40個百分點。為了能夠獲得更強的融資能力,全國各地的國有企業們不約而同的豁了出去,選擇了最極限的評估方式,就手頭的那些資產,能評多高就評多高,能貸多少款,就貸多少款。
而一旦地產泡沫破滅,通過極限評估方式獲得融資的國企,將會首當其衝,它們將會普遍面臨抵押物價值不足的困境。補充徵信?提供更多的抵押物?對經營情況並沒有實質提升的國企而言,根本就不現實。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維持資產泡沫,竟然成為了全體國企的首要任務!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為了確保生存,都必須死死的守住房地產價格的生死線。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就可以理解,大型國企集團的地產分公司,在全國範圍內凶猛的競拍地王背後的經濟邏輯:一旦地王現象停止,地產降溫,國企資產超溢價評估融資的窟窿就會暴露,這種後果,中國根本就無法承受。
接下來的問題順理成章:地產泡沫和地王現象,能夠持續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