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語主導的香港社會中,浸會大學的普通話必修制度到底存有甚麼問題?(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2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浸會大學納普通話為畢業要求,並於年前推出豁免試制度,惟多年來評分準則不斷上調、且準則不明確,校方拒絕聆聽學生意見,終引發上月部分學生集體到大學語文中心抗議。校方事後以阻礙大學教學及行政、作出不恰當行為、危害大學群體安全共3項罪名指控4名學生,其中2名學生早前在校方調查前遭停學處分。那其他學生又如何看待大學的普通話必修制度?
《明報》報導,嘉倩在浸會大學主修電影課程,原本4年的大學課程卻讀了4年半,多出的半年僅僅是為了浸會大學必修的普通話課。
嘉倩表示,自己從大二開始就報讀普通話課程,然而一直搶不到名額,直到大四時才終於成功報讀,不過因時間表撞上另一個主修課程,考慮工作量後決定退出普通話課程,加上自己大四需要拍攝畢業作品,大部分時間不在學校,因此計畫循其他途徑滿足大學的普通話要求。
嘉倩去年報考浸會大學豁免制度下認可的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並打算如果該成績達到浸大要求,就可以獲豁免普通話必修課程。去年7月嘉倩獲發成績,結果得66.6分「三級乙等」,以3.4分之差未能達到浸大要求的「三級甲等」成績。嘉倩隨即向校方查詢是否可以酌情處理,讓自己如期畢業,不過獲回覆指不可以,並轉介其往語文中心。嘉倩表示,自己當時覺得非常徬徨,本來畢業後的工作計畫被打亂,之後便收到語文中心回覆,要求自己報讀普通話班,於是就只好再付4200港元報讀該課程。
這一個學期(半年),嘉倩僅需周六上課3小時,周一至五仍可上班,不過大部分自己理想的工作都要求持有大學學歷證書,使嘉倩無法找到合適的全職工作,只能繼續幫學生做補習等兼職工作。
其實2007年浸會大學設立普通話畢業要求,是參考了一份雇主報告,並指期望能因此提高學生的競爭力,然而浸會大學多年來對有關制度作多次改變,且幾乎都是在未諮詢學生的情況下,將有關豁免的要求提升不少,考核也越來越嚴厲,令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達到豁免要求而需要報讀普通話課程。
嘉倩亦認為浸大的標準過高,「最重要是考日常溝通,而不是要成為普通話專才」,並引述專門訓練教師的香港教育大學,普通話要求也只是「三級乙等」。嘉倩表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學校不應強制要求學生必須學普通話,並指出浸大亦要求學生必修通識課,所剩餘的學分已經不夠修讀其他非主修但有興趣的課程。
浸大回應事件表示,學生在入學時應該已經自行了解畢業要求,並自己安排時間完成,此外浸大亦將把2018/19年度的自由選修學分增加至37個,認為已經有足夠學分讓學生修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目。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