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雙雙大幅下跌。(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1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1月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雙雙大幅下跌,接連跌破四個整數關口。這些都是受到一個消息的影響,曾經點燃去年人民幣兌美元近7%大幅升值行情的「逆週期因子」,最近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中未出現。
1月9日,外匯交易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在以6.5025的價格開盤後,即期匯率在15時30分左右大幅走低,接連跌破6.50、6.51、6.52和6.53四個整數關口,最低下跌到6.5307,至16時30分收盤時報6.5207。
不過,離岸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跌幅更為猛烈。幾乎在上述的同一時間,離岸人民幣匯率累計跌逾400點,同樣接連跌穿上述四個整數關口,最低貶值至6.5381。
引發人民幣匯率大跌的,則是一個人民幣中間價逆週期因子已經暫時退場的消息。彭博援引知情人士報導,中國央行通知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對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逆週期因子的參數進行調整,調整後相當於不進行逆週期調節。
接受彭博中間價預測調查的交易員普遍表示,近期人民幣中間價水平與未使用逆週期因子的模型預測值接近,顯示官方並未動用逆週期因子。逆週期因子被暫時停用後,意味著人民幣中間價將回到參考即期收盤價和一籃子貨幣調節的軌道。
中國央行1月9日對媒體回應稱:「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計算‘逆週期因子’的‘逆週期係數’由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行自行設定。各報價行會根據宏觀經濟等基本面變化以及外匯市場順週期程度等,按照其內部報價模型調整流程,決定是否對‘逆週期係數’進行調整。」
在2017年5月26日,中國央行正式宣布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子」,點燃了去年人民幣兌美元近7%大幅升值的行情。但是引入了逆週期因子之後,中國央行對於人民幣中間價的設定有了更多的決定權,這也引發了市場對其人民幣匯率改革承諾的質疑。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撰文認為,短期內逆週期因子對於緩解中國的外儲流失、分化人民幣匯率的單邊預期,具有明顯的助益;但從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長期視角來看,引入逆週期因子至少不算是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前進,人民幣匯改仍是未竟之業。
看中國特約評論員唐新元認為,中國央行調整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引入了逆週期因子。聽起來難懂的名詞,直白點說就是進一步增強了對人民幣匯率的控制。從長期來看,這種控制貨幣和干預匯率的做法表明,中國央行正在與其近年來向世界做出的開放金融體系的承諾背道而馳。中國如果想讓經濟健康持續地增長的話,需要開放國內的金融體系。但畢竟中共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對某一個領域失去控制,其要確保對所有領域的監控,尤其是金融領域。
中國社科院學者肖立晟此前撰文評論中國央行人民幣定價機制稱,按照這種機制,人民幣匯率並不是由基本面決定,以後會有較大隱憂。在宏觀經濟低迷時,人民幣不能自發的貶值;在經濟重新高漲的時候,人民幣也難以自發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