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中的兩句光彩照人的名言。這兩句名言,已成為「中國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范仲淹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的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於皇佑四年(1052)。他是唐朝宰相杜履冰的後代,其父範墉,曾任寧武軍節度使掌書記。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隨母親改嫁,過著貧寒孤苦的生活。少年時的范仲淹儘管家境貧寒,但胸有大志,學習刻苦。有人看他終年吃粥,生活清苦,給他送來美食。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變質,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向對方長揖,致歉,從容說明:「我已安於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功夫不負苦心人。」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早已滾瓜爛熟,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八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從此,開始了他近四十年的從政生涯。范仲淹面臨國家多事之秋,天災人禍不斷。「國亂如麻,心憂天下」的范仲淹,為政持秉忠厚,所至有恩於民。
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任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東臺縣附近)鹽倉監官。他很快發現,當地年久失修的海堤,已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遭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均蒙受損失。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全面負責治堰。工程開始不久,數萬民夫卻遇上了夾雪的暴風和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在挫折面前,部分官員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都,朝臣們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儘管其他官員張惶失措,兵民紛紛驚避,而范仲淹,在風急浪高中,屹立不動!在他的影響下,官員情緒漸漸穩定,治堰工程全面復工。不久,一條綿延數十里的長堤,便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生產及百姓的生命財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因受災而流浪外地的百姓,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捍海長堤叫做「範公壩」,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範」。
景佑元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州,蘇州發大水,民田不能耕種。他帶領百姓疏鑿了五條河渠,導引太湖水流入大海,解除了蘇南水患,又為民造了福。
范仲淹是位博學之士,他通曉《六經》,長於《易經》,學習經學的人,大多向他請教,求正是非,他手持經典為他們講解,不知疲倦。每當他激動地談論起天下大事時,就奮不顧身。從四面八方前來專意向他求教問業的人絡繹不絕,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祿,供養前來求學的四方游士,而自己的幾個孩子,卻要輪換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門。他卻處之泰然。
有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來拜謁他,范仲淹即刻送給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了,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乞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慼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范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這樣你能安心治學嗎?」孫秀才大喜,拜命,從此,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第二年,范仲淹離開南京,孫秀才也辭去職事。十年之後,朝野上下,傳誦著有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在泰山廣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孫名復(孫秀才)。就連山東著名的徂徠先生石介,也師事於他。這位學者便是當年那位孫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個傑出的人,豈不湮沒沉淪?」
從海陵到高郵,從蘇州到邯州(今陝西彬縣),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關心教育。後來做到宰相時,更下令:所有州縣一律辦學。而經他指教和影響的許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當時士大夫間,注意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節操,也是范仲淹首先倡導的。
早在范仲淹因母去世,服喪期間,晏殊聽說范仲淹的名聲,召請他到府學任職,范仲淹就上書朝廷。請求選擇郡守,舉薦縣令,斥逐游散懶惰之人,裁汰冗員和不守本分的人,慎重選舉官員和慰撫將帥,這封上書長達萬餘字。及至服喪期滿,晏殊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室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這就使他有機會經常見到皇帝,耳聞目睹朝廷機密,此乃飛黃騰達的極好機遇。但范仲淹一旦瞭解到朝廷的某些內幕,便大膽介入了上層社會險惡的政治鬥爭。他發現宋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項軍政大事,全憑六十歲開外的劉太后把持,而且聽說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范仲淹認為,家禮與國禮不能混淆,損害君主尊嚴的事應予制止。於是他奏上章疏,批評說:「在內宮事奉親長,自當有家人禮儀。但在朝廷上,天子和百官站在一起,朝南禮拜太后,不可成為後世的禮法。」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極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責備他不該如此輕狂。可是,素來敬重晏殊的范仲淹,此次卻寸步不讓,沉臉抗辯:「我正因為受了您的舉薦,才常怕不能盡職,讓你替我難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議論而獲罪於您。」一席話,使得晏殊無言以對。回到家中,范仲淹索性再上一章,乾脆要求劉太后撤帘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對范仲淹的幾次上疏,朝廷始終保持緘默。卻降下詔令,貶范仲淹離京,調任河中府通判。秘閣的僚友們送他到城外,大家舉酒餞別說:「范君此行,極為光耀!」
當時,朝廷為建造太一宮和洪福院,在陝西徵購木材,范仲淹說:「昭應宮、壽寧宮,毀於火災,上天的懲戒,剛過去不久。如今又大興土木,破費百姓財產,這不是順乎人心、合乎天意的事情。應該停止修建寺觀,減少平常年份徵購木材的數量。」又說:「受到恩寵的人,多由皇宮裡直接降敕授官,這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三年過後,劉太后去世,宋仁宗皇帝把范仲淹召回京師,派他專門做評論朝事的言官——右司諫。這時上疏議論國事的臣僚們,大多揭露章獻太后聽政時的問題。范仲淹說:「太后接受先帝的遺命,調理保護陛下十幾年,應該遮掩她的細小過錯,以成全太后的德譽。」仁宗因此詔諭朝廷內外,不要每次都談論太后聽政時的情形。當初,章獻太后立下遺詔以皇太妃楊氏為皇太后,參與政策的制訂和討論軍國大事。范仲淹說:「太后是皇帝母親的稱號,自古以來沒有因保育皇帝有功而代皇帝立太后的。如今一位太后去世,又立一位太后,天下人恐怕要懷疑陛下一天也離不開母后的扶助了。」這時,乾旱和蝗災正蔓延山東半島和淮河、長江流域,范仲淹請求朝廷趕快派遣使臣,前往災區巡視。可是一時沒有得到回答,他便當面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悚然慚悟!便派范仲淹去賑災安撫。范仲淹所到之處,開倉賑濟災民,並且禁止災區百姓過分的祭祀活動,奏請朝廷免除了折役茶、丁口鹽錢。他歸來時,還帶回了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菜,送給了仁宗和後苑宮眷。
這時的宰相呂夷簡,當初靠討好劉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又趕忙說太后的壞話。他的狡詐行徑,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呂夷簡的宰相職務一度被罷免。但此人根深蒂固,不久又重登相位,借仁宗的家庭糾紛,企圖廢掉郭後,並禁止百官參議此事。范仲淹率令官、御史,逕趨垂拱殿,求見仁宗面。他伏閣籲請多時,無人理睬,司門官又將殿門砰然掩閉。范仲淹等人爭執銅環,叩擊金扉,隔門高聲質問:「皇后被廢,為何不聽臺諫人言!」眼看無濟於事,準備第二天早朝之後,留下百官,當眾與呂相(呂夷簡)爭論。不料次日凌晨,范仲淹剛到待漏院,忽聽降詔傳呼,貶他遠適江外,並催促即刻離京。此次至城郊送別者,已為數不多,但仍有人舉酒讚許說:「范君此行,愈覺光耀!」
過了幾年,范仲淹由睦州移知蘇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當時,呂夷簡仍執掌朝政,他廣開後門,濫用私人,使朝政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呂夷簡的用人為私,提出尖銳抨擊。呂夷簡也不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連上四章,駁斥呂夷簡狡詐。呂夷簡更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畢竟呂夷簡老謀深算,善於利用君主之勢,而最終取勝,范仲淹被剝奪待制職銜,第三次被眨,差點死於嶺南。
這次到都門外送行的,更寥寥無幾。但正直的王質,抱病載酒,前來送行,並稱讚:「范君此行,尤為光耀!」
范仲淹笑著說:「仲淹我,前後已經‘三次光耀’了。下次如再送我時,請備一隻羊,作為祭品吧!」范仲淹剛直不阿,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品格,由此可見一斑!
(事據《淵鑒類函》)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