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士兵行軍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清朝末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神州大地出現了一支驍勇的軍隊——太平軍。太平軍於1850年由洪秀全創建。此軍除了軍紀嚴明,作戰勇猛外,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偉績被有意的篡改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
天國戰史孫文作序
孫中山幼年時,常聽到太平天國的老英雄談起洪秀全。孫中山也自稱他是「洪秀全第二」。
太平天國滅亡四十年後,孫中山對旅居日本東京的劉成禺說:「太平天國一朝,為吾國民族大革命之輝煌史,只有清廷官書,難徵文獻。」他建議劉成禺搜輯太平天國史料,編撰成冊,以澄清學界偽造的史記。
《太平天國戰史》編撰完畢後,1904年孫中山為此書作序說,朱元璋和洪秀全都是布衣起家,率兵征伐建極立國。朱元璋承繼漢家故土,傳世數百年;而洪秀全不過十多年,身敗而亡。一些無識之士特唱種種謬說,認為朱是洪非,僅以是非成敗作為評論豪傑的標準。
元朝繼統不過百年,其衣冠制度仍舊沿用漢地王朝官儀。加上當時有很多賢明的漢臣輔佐元世祖忽必烈,蒙古人雖未能全部漢化,但仍然保存了大量漢文明,朱元璋滅亡元朝,相較之下是一樁容易的大事。
滿清統轄中國二百多年,明朝逸老的風流遺韻早已經不存在,各地世家豪族、士大夫又長期處於清廷治下,使很多漢人習俗盡忘殆空。羅澤南、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四人不明春秋大義,每日陷於以漢攻漢的計謀中,致使太平天國徹底滅亡了。
孫中山揣測,或者上天還未厭倦大清國運,或者是漢人子孫不肖,亦或者當時戰略失宜,因此導致洪朝滅亡。
洪朝滅亡後,一代典章偉績也全被焚燬,洪門子弟因為清廷剿殺,存遺的非常少,所以對天王洪秀全之事也知道鮮少,由此留下了深深遺憾。
劉成禺搜輯太平遺書,整理成冊,作為洪朝十三年一代的信史。但由於清朝末期,清廷官府有意刊印偽書,或詆毀、或隱晦太平天國偉績。孫中山認為《太平天國戰史》一書,能夠澄清清廷官府的姦佞,裨益讀者,也可供史官查閱。
太平天國洪秀全玉璽,原印邊長19。6厘米,側面雕雙鳳朝陽紋。對於玉璽的真偽及其文字應怎樣讀起,學界歷來存有分歧。(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鴉毒成災 條約辱國
太平天國洪秀全玉璽,原印邊長19.6厘米,側面雕雙鳳朝陽紋。對於玉璽的真偽及其文字應怎樣讀起,學界歷來存有分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鴉片由罌粟提煉而來,早期作為藥物貢品由阿拉伯人(一說土耳其人)傳入中國。1620年以後,吸食鴉片逐漸成為中產階層的時尚。1729年,雍正皇帝以鴉片害人,下令禁止。嘉慶皇帝也明令取締進口和種植鴉片。
英國為賺取高額利潤,自1800年起,開始向華大量輸入鴉片。以致鴉片毒禍蔓延天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群起相趨,鴉毒蔓延成災。吸食鴉片使健康迅速衰退惡化,成為有氣無力的廢人。大量白銀外流,也使清朝發生嚴重銀荒,經濟面臨危機。
1839年,林則徐奉旨於虎門銷毀鴉片,道光皇帝下旨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為打開中國貿易市場,英國發起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清廷慘敗,中英簽署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一條協議是,清廷賠償英國商民損失、軍費、商人債務共2,100萬銀元,分4年交清,若未能按期交足,每年百元要加利息5銀元。
太平軍的素養
英清雙方簽定《南京條約》(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66年,倫敦一家出版社出版了原英國海軍軍官林裡撰寫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在回憶錄中他講到,洪秀全創建拜上帝會,凡是參與的信眾都要遵守天王約法的道德修養。當時中國鴉毒蔓延成災,洪秀全創建的太平天國禁止信眾吸食鴉片,甚至平常的菸草和飲酒都在被禁之列,並以死刑處罰吸毒的人。
英國林裡上校在蘇州參加太平軍舉行的禮拜儀式,隨行的譯員陪同他全程翻譯禮拜儀式的每一個環節。太平軍的宗教儀式很嚴謹,甚至超過基督徒,並且洪秀全的信眾對人都非常友善。太平軍把星期六作為安息日,而不是星期日,這一點和歐洲人也不一樣。太平軍對人的虔誠和熱心,不僅在太平天國的軍隊中,林裡上校能感受到,就是行走在街上,他也能體會到太平軍的信仰,展現出的文明,以及對待眾人的慷慨。(《親歷記》54頁)
有人認為太平軍對外國人友好是在實行一種計畫,以爭取歐洲諸國對他們驅逐滿洲人的事業不干涉。英國軍官近距離觀察,太平軍展現的素養沒有利害打算,也不帶有任何動機,是發自內心的真摯虔誠,是對中國河山的愛護。
這位英國軍官被太平軍的節操完全折服,使他完全相信,「世上再沒有什麼事業比他們的事業更公正更神聖」,所以他決定盡他最大的能力去幫助他們。(《親歷記》56頁)他無償協助太平天國招募外國誌願軍、採辦軍火、供應糧食、進行宣傳,並組織軍隊參加作戰。
英國上校每天會分出一些時間去教練太平軍炮術,或者操演中西合璧的陣法。中國人很善於模仿,由於太平軍很自由,思想沒有禁錮,他們很快地學會英文,以及其他各種技能,學業的進度很迅速。
令人震驚的寬容
在後期,太平軍的親人被英國屠殺後,或被交給清軍酷刑處死後,他們的妻女被清軍輪暴侮辱後,這些太平軍對待英國人、其他外國人的友好態度都沒有改變。英國上校每次回憶到此事,常常恍如在夢中,對他們表現出的寬容和忍耐非常震驚。這些成千上萬的人後來被毀滅了,「毀滅他們的國家就是他們竭力要效法其宗教和文明制度的那個國家(指英國)。」(《親歷記》54頁)
在1862至1864這三年中,英國向滿清轉交了大量的太平軍俘虜,他們最終被以凌遲等酷刑處死。按照文明國家的復仇法,這些太平軍是最有資格,最有藉口和理由,去殺戮他們所見到的每一個英國人。(《親歷記》280頁)但是他們沒有那樣做,信仰使他們保持著極大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