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0月22日訊】根據安邦投資每日金融報導,川普(特朗普)的美聯儲主席候選人之一,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約翰.泰勒以他的「泰勒規則」(Taylor Rule)而聞名,這個泰勒規則是常用的簡單貨幣政策規則之一,由斯坦福大學的約翰.泰勒於1993年根據美國貨幣政策的實際經驗而確定的一種短期利率調整的規則。泰勒認為,保持實際短期利率穩定和中性政策立場,當產出缺口為正(負)和通脹缺口超過(低於)目標值時,應提高(降低)名義利率。這個經濟學原則指出了美聯儲基準基準利率在哪裡應該是現行條件。
事情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基本上接受了貨幣主義的「單一規則」,把確定貨幣供應量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宏觀經濟調控領域發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預算平衡案被通過。在新的財政運作框架下,聯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過擴大開支、減少稅收等傳統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財政政策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作用。這樣,貨幣政策就再度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工具。面對新的局面,美聯儲決定放棄實行了十餘年的以調控貨幣供應量來調控經濟運行的貨幣政策規則,而以調整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就是現在美國金融界的「泰勒規則」。按照泰勒規則,美聯儲目前的利率應該在3%左右,而不是目前的1.15%水平。
問題是現在川普當選,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希望重振美國的製造業,通過製造業的再度崛起,而實現「美國強大」,這是川普的初衷。所以,泰勒對川普的真正魅力,可能在於他的學術主張實際迎合了美國總統的看法,認為經濟可以比現在更強大。為此,他使自己比一些其他候選人更有吸引力的選擇,他們贊同目前的共識,即將來美國經濟將會增長2%左右。
不過,作為學術圈裡面的人,經濟學家與政治家的想法並不完全相同,經濟學家的一些主張基本總是按照學術邏輯來進行的,而政治家更為關注的經濟客觀現實,也就是社會運行的綜合結果,所以,大多數經濟學家的主張,僅能提供一種背景,而不是真正的政策解決方案,那是智庫學者和政治家的事情。對於泰勒來說,也同樣如此。川普總統預計,降低稅收,減少監管和積極的基礎設施支出的一攬子設想,將能讓美國經濟增長3%以上,問題是川普總統同時還多次表示,他希望美聯儲的利率保持低位,事實上金融危機爆發時,基金利率已經接近零。對此,泰勒規則則在理論上要求更高的利率。這樣一來,泰勒就可能推動美聯儲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以更快的速度下滑,並且美聯儲的「單一任務」僅限於價格穩定,而不是目前的雙重任務,還有促進充分就業。所以,從泰勒原則來看,泰勒的主張也有與川普總統的政策構想相矛盾和衝突的地方。
從政策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泰勒式美聯儲」的吸引力在於,提高利率,加速縮表,等於讓市場資本變少,資本更為搶手,同時由於美元利率上升,吸引更多國外資本進入美國,投資於美國的企業,從而又可能實現「美國製造」的崛起,政治意義很明顯。問題在於,泰勒規則實際根本不可能真正落實,因為利率不僅僅是一種資本遊戲,它還關係到美國社會的千家萬戶,利率調整的直接影響,有利於大量資本的持有者,有利於那些超級富翁,但普通美國人家家戶戶揹負著大量的房貸、車貸和學貸,利率的上升,對他們而言就是巨大的壓力和打擊。收入沒有增加多少,支出和家庭成本卻大幅上升。就此而言,所有的政治意義都將消失,代之出現的可能是憤怒的聲討,如同浪潮般的席捲一切。所以,川普也不能不現實地看待泰勒原則。經濟學家的學術地位是一回事,但教授們永遠都不可能代替總統來承擔政治責任,所以川普總統的猶豫是有道理的。
實際上許多美聯儲觀察家也注意到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認為泰勒是「不可能的提名人」,能夠真的接替現任主席耶倫。與華爾街不同,來自華盛頓的一種聲音在講,就算泰勒真的當選美聯儲主席,那麼「‘泰勒聯儲’可能不遵循‘泰勒規則’,正如耶倫所表明的那樣,現代美聯儲中某一主席的偏好與實際政策之間經常會有很多空白,而美聯儲主席很難成為皇室」。可以肯定的是,泰勒在美國中央銀行的頂級席位上並不容易。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即便泰勒真的當選新的美聯儲主席,泰勒原則也不可能按照泰勒的學術主張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