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8月1日訊】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天命,是告訴我們人到五十,就應該聽天由命了嗎?五十知天命又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我們先不說孔子的態度是什麼。我們先看看一般人的態度:
有人認為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尷尬年齡。跟年輕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輕。人到五十,面臨著退休、面臨著更年期、面臨著眼睛發花、記憶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
但是也有人認為,五十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多年的積累,讓你擁有豐富的知識、閱歷、經驗,飽含人生智慧,為人生事業再創輝煌做好了充分準備,厚積薄發。
那麼,人到五十,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呢?
天命是什麼?
孔子說應該知天命。孔子在《論語》中,兩次談到「天命」,並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養結合在一起:
第一次談到天命,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第二十》),意思是說,不知道天命就不能稱之為君子。
第二次談到天命,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季氏》)
孔子這裡所講的天命,我們說有兩點:
從客觀方面講,天命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天命包含什麼?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的命運等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你生在這個國家,生在這樣的家庭,擁有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兄弟姐妹,這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都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些東西在我們出生之前它就決定了,這就是命!它是客觀存在的。
從主觀方面講,天命包括人的道德責任、做人的準則等豐富的含義。人是有道德使命的,對自己你要過一種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時你還要富有建設道德社會的責任。你不僅自己要過道德生活,還得要為這個社會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貢獻。
「知」應該怎樣理解?
以上,我們講的是天命。那麼,何謂知天命?這個「知」應該怎樣理解?
我們說,孔子講的知天命的這個「知」內涵很豐富,概括起來講有這麼三點:
第一,就是我們必須認知天命。
我們得認識到天命確實存在。生而為人,必須有所承擔,這樣的承擔,無從推卸,因為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命。
第二點,我們必須敬畏天命。
敬畏天命是不是我們就認命了,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聽之任之了?既然一切都由命決定我也就不做主觀努力了,就袖手旁觀了?也不是這樣!因為天命本身還包含著什麼呢?包含著我們主觀上的努力,尤其是包含著我們必須承擔的道德責任。
第三點,就是我們必須履行天命。
知天命也就是知「使命」。我們說知天命一方面讓我們有敬畏心,同時讓我們有進取心。它不但不會讓我們消極反而讓我們更加積極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
我們常常講儒家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仁禮義。孟子曾講過一句特別好的話,他說君子是什麼樣的人呢?「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居天下之廣居,是說,君子要住在天下最大的房子裡,不是說君子要住別墅,這個房子是什麼?是「仁」。
立天下之正位,是說,君子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也不是說你住在一個最繁華的地段,正位是什麼?是「禮」。
行天下之大道,是說,走在天下最寬廣的大道上,大道是什麼?是「義」。
仁禮義,實際上這三點都跟天命有關,為什麼呢?認知天命就是仁;敬畏天命就是禮;履行天命就是義。因此儒家的幾個最重要的詞都跟天命有關。
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因為你不知命就做不到仁,就做不到禮,就做不到義。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用孟子的話說,知道天命以後就怎麼樣?與民由之。帶著人民走在天命的大道上;那如果不得志呢?獨行其道。我一個人走在這條大道上。
五十知天命並不是指人到五十就應聽天由命,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實際上是在強調要尊重人生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從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人隨著年齡、知識,閱歷的增加更應該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更應該有所擔當,積極面對人生,那這種知天命的的人生態度給孔子帶來哪些變化呢?
《論語》有這麼一則,我認為這就是孔子在知天命之年的一個宣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第十四》」,我已經不怨天了也不尤人了,我下學而上達。
什麼叫下學?就是下行天道。
什麼叫上達?就是上達天命。
對上我瞭解天命,對下我執行天道。所以在這個時候怎麼樣?知我者其天乎。只有天才能瞭解我。我知天,天知我,所以只能與天地晤對。
只能與天地晤對,當然有寂寞。能與天地晤對,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個知天命的人,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一個只有自我功利盤算的人,只有慾望的力量,而不可能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
一個民族也如此。
知天命的精神力量有哪些?
我們來看看,知天命的孔子,有哪些精神力量:
第一,天命給孔子以義無反顧的使命感,是孔子精神力量的一個來源。
一次子路在魯國的都城曲阜城,在城門旁邊的小旅店住下,看守城門的人晚上就和子路聊天,你是從哪來的?子路說,我是從孔氏那個地方來的。這個人馬上說了一句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第十四》)你說的那個孔氏是不是就是那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那個人呢?《論語》把這句話記錄下來了,司馬遷把這句話又搬到《史記》中去了,知其不可而為之,我們可以說,這就是孔子一生的一個最好的評價。
天命不可為,但天命又讓我不可不為,所以面對著不可為的這麼一個最終結局,我還得要義無反顧地去為,這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態度。大凡成大事之人一定有這樣一種精神。太聰明的人為什麼成不了大事?太聰明的人往往就是知其不可,不為了。你說孔子知其不可在為,他是沒有改變那個時代的世道,但他改變了整個的中國歷史。
第二,知天命還能夠讓孔子達到一種很坦蕩的境界,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有個學生叫公伯寮,這個學生很糟糕。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季桓子手下做家臣。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說子路的壞話。最終導致季桓子不再信任子路,導致子路丟官,直接地和間接地導致了孔子丟官,所以這人很糟糕。有一天,一個叫子服景伯的人,是魯國的大夫,就到孔子這來說,你這個學生太糟糕了,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把這個公伯寮給殺了,給你出口惡氣。孔子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我的道能夠實行是命,我的道不能夠實行也是命。「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第十四》)公伯寮能改變我的命嗎?他與我無關。
這是什麼?這就是不怨天不尤人,把命運看穿了。當我們把命運看穿以後我們會得出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小人也是我們的命,你說我碰到小人我很生氣,你生氣就是跟你的命生氣。為什麼?你為什麼碰到他,碰到他也是你的命嘛。所以到了這一步,你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第三,知天命讓孔子變得非常淡泊寧靜。
孔子講過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誰不想富貴啊,可是孔子看待富貴怎麼樣,像天邊的浮雲一樣,為什麼?知天命啊,如果天命不讓我富貴我憑什麼要去強求富貴?如果天命讓我富貴,那我得到了當然好。所以孔子還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裡仁第四》)富與貴是人人都想要的,孔子很客觀,誰不想富誰不想貴啊?富就是有錢,貴就是有權,誰都想。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用正當手段去得到它,不要。
富貴如果是我們的命,得之,好。貧賤如果是我們的命,受之,也很好。粗茶淡飯,喝涼水,如果是命,那又何礙於我們歡樂呢?所以孔子講「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它既然是命我就受之,受之照樣快樂。
肥馬輕裘享富貴,如果不是命,那又何益於我們的快樂呢,你把它強求過來,真的就能增加你的快樂嗎,所以孔子講,君子啊,總有倉促急迫之時,有流離困頓之時,但既然是君子,承擔了安頓天下的使命,那他就必須與仁同在。所以孔子說「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第四》)無論你顛沛流離,無論你經過多少人生挫折,你都必須履行仁義,為什麼?天命,天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