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估算中國影子銀行信貸規模在60-70萬億左右。(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4月1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據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估算,2016年底影子銀行信貸規模在60-70萬億左右。近期,中國銀監會密集出臺銀行業監管文件,「洗盤」時刻加速到來。
中國最新的金融數據顯示,3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2.1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比2月幾乎翻倍。撐起3月社融強勁增長的是非標融資,多位分析師稱,樓市調控升級,房地產企業融資受限不得不轉向影子銀行,推動表外新增委託、信託貸款、票據融資大增。
中信證券認為,影子銀行的再次崛起是對A股趨勢有重要影響的核心風險,資金分流效應或導致A股資金變少甚至出現淨流出。
影子銀行捲土重來撐起3月社融數據,本輪影子銀行的再次崛起,更體現出其頑強的生命力。而歸根到底,2017年來的房地產投資回暖才是影子銀行再崛起的基礎。
影子銀行本質上是給企業的另類貸款,但不記在資產負債表的貸款項,而是記在銀行同業資產或應收款項類投資下面,或者乾脆就是脫離資產負債表的理財產品。據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估算,截至2016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在60-70萬億元左右,佔整體信貸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10%左右大幅提高至33%。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理財產品這類不受管制的投資工具正在迅速蔓延。理財產品經常是通過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銷售給普通中國投資者的,其承諾的利率遠高於銀行存款,但債務常常沒有顯示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影子銀行不受監管,或者監管不到位。易會滿說,「我們應該正視它。如果管制得不好,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會非常大。」
據彭博社4月11日報導,中國的投資者花費9萬億美元(逾60萬億人民幣)購買理財產品和類似的產品,許多個人投資者並不清楚佔他們個人財產很大一部分的理財產品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的共同假設是,如果他們的投資出現問題,政府會伸出援手的。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今年會一帆風順。隨著中國央行上調利率、以推動金融去槓桿之際,理財產品作為中國影子銀行系統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正受到擠壓,這同樣給理財產品最大流向的中國債券市場造成沈重負擔。
郭樹清就任中國銀監會主席後,密集發布多份監管文件,其中《關於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這三份文件最引人注意。
此前中國央行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利益的驅使下,中國大陸銀行業大規模開展「發行同業存單—進行同業投資—委外—投資標的資產」的套利活動,這給進行期限錯配、加槓桿操作等提供了溫床,並出現在信貸、債券、表外等多條線。
這也直接導致中國銀監會對逃避監管的各類套利行為與規模無法進行細化測算,由此看來,信貸表內轉移表外風險的不斷擴大是銀監會密集發文的重要原因。
影子信貸涉及到銀行的中間收入,《21世紀經濟報導》4月17日報導,一位華北地區農商行支行的行長表示:「表外業務收入屬於中間業務收入,包括理財、信託等通道業務。」
看清楚中國影子銀行業務的本質,就不難理解為何中國企業總的槓桿率過去幾年持續快速上升,因為多數作為影子銀行客戶的問題企業,其債務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監管層開始採取行動之後,中國大陸一些集團發生債務危機,過往靠影子銀行還能一直維持的資金鏈,近期開始紛紛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