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遏制資本外流。(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1月27日訊】中國打擊資本外逃的努力正在危及其貿易流動,近期出臺的限制使用跨國融資基本工具的措施,正開始妨礙推動中國每年1.7萬億美元進口的企業。
尋求把中國資金留在境內的監管機構,仍然專注於他們認為被用於向境外轉移資金的對外直接投資(FDI),但商品和服務支付也受到了收緊措施的影響。交易被延遲,而貿易信用保險公司正在削減對中國的敞口。
「資金被卡在中國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問題從資本賬戶蔓延到經常賬戶,」西盟斯律師事務所(Simmons&Simmons)的貿易融資律師喬裡恩·埃爾伍德-羅素(Jolyon Ellwood-Russell)表示。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看到的香港一家中資銀行內部傳達的一份通知,在毗鄰香港的中國大城市深圳,幾家銀行的分行在12月凍結了備用信用證的開立。此前中央政府的監管機構要求銀行減少開立此類信用證。
監管機構最近限制的另一條渠道是「內保外貸」:境內銀行為中資在境外註冊的附屬企業提供擔保(即抵押),然後由境外銀行向境外企業放貸。
金杜律師事務所(King&Wood Mallesons)合夥人林永耀(David Lam)表示,向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登記內保外貸已變得越來越困難,導致依賴這一融資方法的交易處理不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銀行正在尋覓替代結構。」
針對有關限制措施的問題,外管局沒有否認這類融資產品受到限制,但把相關問題踢給省級監管機構。
隨著對跨境支付方式的非正式控制在12月收緊,為世界最大貿易國維繫貿易流動的複雜關係已感受到不確定性的漣漪效應。隨著不確定性加劇,在買家付款之前發運貨物的做法,即賒賬交易,已開始減少。
「中國買家曾經用賒賬交易開展貿易,並(在向境外付款方面)與監管機構建立了良好關係,」埃爾伍德-羅素表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由於存在不確定性,向中國銷售的賣家需要額外的信用增強。許多出口商不得不修改他們的銷售合同。」
據全球保險商信利保險(XL Catlin)的馬克·霍頓(Mark Houghton)介紹,預計今年會有更多中國進口商請求延長支付期限。
霍頓表示,隨著貿易商在付款方面遇到困難,很可能會有更多支持跨境貿易短期銀行貸款的第三方公司被要求履行在岸擔保,這將給中國國內的銀行帶來風險。
「我們最近看到(交叉擔保)被要求履行,」霍頓說。「這令人擔憂,因為它可能對整個經濟產生一種‘手風琴效應’,或者取決於省政府的回應,在相關省份產生衝擊波。」
過去兩年裡,全球貿易信用保險公司科法斯(Coface)已將中國從一級市場之一降級為「顯著風險」,理由是買家有可能違約。
「我們不會對(資本管制方面的)更多收緊感到意外,」科法斯經濟學家Jackit Wong表示。「而那將特別沈重地打擊中國進口商。」
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從2015年8月至去年11月,中國流失了1.1萬億美元,其間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約9.8%。突顯當局在遏制資本外流方面越來越迫切的跡象是,監管機構使出了各種手段,從阻止跨國公司匯回股息,到限制中國公民進口黃金或者在香港購買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