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
【看中國2016年10月08日訊】美國的巨大魅力
二〇一二年我女兒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獲該校聘用並定居在波士頓,使得我有機會年年赴美探親旅遊。去年我寫了一篇對波士頓的觀感,被國內刊物選用。今年我寫這篇範圍更大的對美觀感,想不到竟然與一九四三年中共黨報《新華日報》發表的《民主頌》的社論觀點吻合。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由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組成。這樣的國家本難以管理與統一。但美國建國的先賢們所秉持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在專制獨裁製度還瀰漫的世界裡脫穎而出,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不僅把美國人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還能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各國的優秀人才投奔美國。我國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將軍說:「美國是由各國不愛自己祖國的人組成,但他們都很愛美國」。這裡僅舉一例就夠說明:本‧拉登發動九‧一一襲擊,劫持四架客機奔向四個目標:紐約的世貿中心雙子樓,華盛頓的五角大樓和白宮。妄圖一舉摧毀美國的經濟/軍事/政治中心。在賓夕法尼亞墜毀的是第四架被劫持、要衝向白宮的波音七五七客機,在飛行途中突然下墜機毀人亡。唯一的原因就是機上發生同歸於盡的搏鬥。機上乘客在得悉劫機意圖後群起反抗,這難道不是極致的愛國主義表現嗎?
美國每年接待遊客三千多萬,是世界第一旅遊大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其魅力為何如此巨大?這是因為它起碼具有兩個能吸引各國遊客的閃光點:一是引領世界民主潮流的政治制度,二是引領各國跟隨的原創性科技成果。這兩個閃光點促進美國成為唯一超強之國。
遊客到美東,波士頓/費城/紐約/華盛頓等名城都在旅遊圈之內。導遊會帶你參觀「獨立戰爭」發源地波士頓,《獨立宣言》頒布地費城;到紐約,必然坐船遊覽在哈德遜河畔,高高聳立的自由女神像。到華盛頓,「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也屬必然要參觀的地點之一。一路參觀,一路聽講解,無形中會讓你沿途接受美國民主思想的洗禮,對美國引領世界科技現代化潮流的敬佩與驚嘆。
《獨立宣言》與世長存
每年七月四日是美國國慶節,也稱「獨立日」。這一天的美國,普天同慶萬民歡樂,以紀念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在費城通過的《獨立宣言》。美國人為何對「獨立日」情有獨鍾?就因《獨立宣言》所宣示的人權平等原則:即,「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深入人心。我參觀過越戰/韓戰/二戰等紀念場地,美國對烈士以「人生而平等,死亦平等」的紀念,給我極深印象。最為典型的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阿靈頓國家公墓」。那裡樹立著望無邊際,為亡靈而立的十字架:大小相同,都用白色大理石彫刻,等距離排列。碑前插著小國旗,遠眺,給人的直覺就是碑山與旗海。若與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相比,差別立顯:一,前者亡靈不分等級:將軍和士兵的墓碑一樣。即使是被刺身亡的前總統肯尼迪,雖在其故鄉波士頓已有紀念館,但在此,他的墓碑跟士兵毫無二致。阿靈頓建墓的宗旨是:「尊重為國捐軀者的亡靈,給予每一位獻身國家的烈士以平等的榮譽」。而八寶山則有身份與級別的嚴格限制。二,阿靈頓公墓的每一座墓碑,都刻有真名實姓及墓誌銘。如戰歿者太多,像越戰/韓戰,亡者名字都刻在紀念牆上。甚至刻在走道的地磚上。而二戰的戰歿高達四十萬,美國就以四千顆星取代。去年紀念二戰七十週年,安倍到美國就是面對這四千顆星牆,低頭懺悔。三,墓葬者的主體:在阿靈頓是士兵;在八寶山是官員,而且是大官員。中美嚴重的人權分歧,竟然也反映在墓地。
我兩次參觀在華盛頓的「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它能讓人流連忘返的原因有四:一,展品集科學性/先進性/知識性/觀賞性於一身。二,展品涉及的領域多:如航空學/宇航學/地球和行星/航空發展史。三,展品代表跨時代科技發展方向:如飛機/宇航器/登月艙/火箭/導彈/各種航空發動機與推進器。其中尤其是飛機,從一九〇三年萊特兄弟試飛成功的第一架飛機,到如今超音速已逾七倍的X-15火箭飛機,數以百計,應有盡有。
美國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讓他國極難趕上的原因:一因它重視教育,以其優越的教育體制,促其人才輩出。美國一個國家能囊括諾貝爾科技三大獎中的大部分就足夠說明。二因它的跨時代科技進步多屬原創性成果。其他國家雖也不斷進步,但產生的大多是跟隨性成果。正因這種「代差」,美國不怕競爭,尤其在軍備領域。像當年與美國並列超級大國的蘇聯,因想當老大,經濟垮了,國家也解體了。如今的美國,其軍費支出比它之後的十二個強國的總和還多。誰再上比拚,就不能不考慮蘇聯的前車之鑒!
普世價值的倡導者和捍衛者
美國如此強大,有如劉亞洲將軍所言:即使是世界聯軍也難打過它。這就引出一個問題,當今的美國若像當年的日本或納粹德國或前蘇聯,今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幸好,美國是信奉上帝,虔誠基督的國家,它從無掠奪與擴張的劣跡,只有傳播普世價值的表現。這在戰後對日本的改造,尤為成功與突出。在二戰中,主動偷襲美國引發太平洋戰爭是日本,可是佔領日本後的美國,卻沒有進行報復與索賠,反而進行援助,讓其恢復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美國「不計前仇,以德報怨」的胸懷,感動了日本、臣服了日本,也改造了日本。美國不像蘇聯,在二戰中乘機佔領日本北方四島至今不還。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何贈送一張舊中國地圖,作為國賓之禮給習總?舊地圖是楓葉形,面積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現地圖是公雞形,面積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人口哪兒去了?默克爾贈圖沒有說明原因,但提醒中國之意卻極明顯。對比前蘇聯及現俄羅斯的野心與作為,普京竟然說:俄羅斯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就足夠表明其無恥。這樣,美國的道德形象,不是愈加高尚與明顯了嗎?
美國到底是中國人民的敵人還是朋友?我提供一九四三年七月四月中共黨報《新華日報》在美國第一百六十七週年國慶節時所發表的題為《民主頌》的社論。從中列出五段原文,供讀者自判:為什麼革命勝利後的中國,中美關係會如此波瀾起伏地發展到當今的狀態?誰之過?任君評說。
原文一:「從年幼的時候起,我們就覺得美國是個特別可親的國家。我們相信,這不單因為她沒有搶佔過中國的土地,她也沒對中國發動過侵略性戰爭;更基本的說,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風度,博大的心懷」。
原文二:「每年的這一天,世界每個善良而誠實的人都會感到喜悅和光榮。自從世界上誕生了這個新國家之後,民主和科學才在自由的新世界裡種下了根基。一六七年每天每夜,從地球最黑暗角落也可以看到自由女神手裡火炬的光芒。她使一切受難的人感到溫暖,覺得世界還有希望」。
原文三:「在中國,每個小學生都知道華盛頓的誠實;每個中學生都知道林肯的公正與怛惻;傑斐遜的博大與真誠。這些光輝的名字,在我們國土上已經是一切美德的象徵。是他們在我們沒有民主傳統的精神領域裡,築起了今天可以有效地抗拒法西斯思想的長城」。
原文四:「我們共產黨人現在所進行的工作,乃是華盛頓、傑斐遜、林肯等人早已在美國進行過的工作。我們一定會得到,而且已經得到民主的美國的同情。美國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和民主運動,這是我們所感激的。在慶祝美國國慶的今天,我們相信,我們的奮鬥只能得到一個結果——勝利」。
原文五:「馬、恩、列、斯,這些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家和行動家,對美國的戰鬥民主主義,及其在世界史上的進步作用,從來都給予高度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