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9月23日訊】自從大大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抑制資產泡沫」已近兩月,除了一陣高過一陣的地方「限購限貸拍地王」老三套外,我們沒有等到抑制資產泡沫的任何實質性措施。
兩個月間,樓市上漲衝擊波已經從深圳、上海、北京第一波,蔓延至蘇州合肥廈門南京第二波,而眼下杭州、鄭州、成都和無錫正在掀起第三波房價恐慌潮。
從去年股災結束起,你或許預料到了資產荒下和貨幣洪水下的樓市泡沫,但一定很少有人預料到泡沫演進的進程和發展的速度、程度會有如此凶猛。
然而,對於如此洶湧的恐房潮,我們再沒有看到更高層面實質性的表態:從財政、貨幣及住建部,再到地方諸侯,萬馬齊喑一片沉默。他們全然忘記年初某些部委關於個人住房貸款槓桿率不高的誘導性言論為樓市暴漲埋下的伏筆,也忘記了「兩會」上,樓繼偉財長「槓桿轉移」的妙論,結的是這顆大泡泡——根據中國債務槓桿分布情況,可以優化債務在政府、居民、企業之間的配置,政府和居民部門可以適當加槓桿,幫助企業部門去槓桿。
朋友圈已經轉了太多階層固化、中產失落的陳詞濫調,從去年股市bubble再到今年的樓市狂歡,好一個槓桿轉移,這就是一場接一場的中產收割戰。
民怨滔天,沒有人願意背這個黑鍋。
於是,帶有強烈地方政府背書色彩的北京市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陳志先開炮了。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樓市是貨幣推升的,與土地供給無關,土地供給過剩而不是不足(總量),基於這個判斷,需求是避險性的比重大於居住。陳志稱,他們近期會公布北京市土地供給情況來證明此觀點。
好一個霸道蠻橫的表態。對於已經被千夫所指的央行來說,這個黑鍋當然不能背。於是9月20日,旗下的《金融時報》予以強烈駁斥——一線城市樓市「高燒」不退、部分二線城市樓市價格短期暴漲,這是前期地方政府沒有很好地調控樓市的結果,也是將來樓市可能出現風險的隱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重點控制房地產價格反覆上漲的基本成因,即供求關係嚴重失衡,在供給端的土地供應和規劃方面造成了瓶頸,而在需求端未能有效控制投資及投機性購房需求。
然而,看似扯皮的輿論小動作恰恰掩蓋了部委與諸侯過去幾個月在去庫存上合作的親密無間——從年初幾部委突然宣布調低首付款比例,到銀行對貸款申請人資質審查史無前例的寬鬆,甚至可以用形同虛設來形容,再到各地四處開花的離譜地王不斷烘托暴漲氛圍(很多地王折合樓面價直接高出周邊市價100%乃至幾倍,還不說各地政府事後還大幅返還拍賣費。而拍得地王的很多開發商一經對其股權背景抽絲剝繭後,都是央企的馬甲),以及存在故意釋放限購煙霧彈的嫌疑進而逼出恐慌性搶購(8月上海新調控傳聞)。這一輪漲勢背後,「看不見的手」利用各種手段在人群中製造出了空前的焦慮感,試圖用最短的時間驅趕最多的人入市。
這與上屆政府動輒暴漲就調控,越調房價越漲的慣常套路,已經大大不一樣了。
關於誰導演了房價暴漲,其實無非如下幾個推動力。第一,廣義的貨幣和信用供給依然偏高(非M2能準確衡量),且目前仍缺少一個硬約束。或許目前貨幣政策已經比2013年前更收斂,但由於潛在增長率(貨幣需求)下降更快,這種供給過剩更顯著;第二,政策低估了週期逆轉和資產型通脹壓力,在通縮已經處於末端的時候毫無意義地降息降准,同時顯著減少了供地,導致火上澆油;第三,新匯改導致匯率預期更單一,居民在對匯率用腳投票不充分的狀態下,會更集中更具恐慌性地湧向對隱形通脹用腳投票。第四,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與新一輪基建支出競爭升溫的狀況存在天然矛盾,土地出讓金成為了唯一的解決方案。
對於樓市泡沫的沉默,凸顯了高層內部的分歧,到底是誰製造的泡沫?似乎決策者和執行者都有問題,誰站出來收拾殘局,意味著誰就是責任者。這是部委不願意站出來的原因。
至於2013年後將調控主導權拿在手上的地方政府(一城一策)調控意願就更低,地方政府為什麼調控意願低——看看南京,今年上半年,南京市財政收入為621億元,而出讓土地成交總金額已高達630億元,看看這個比例嚇人。2012年至2015年,南京市財政收入分別為733億元、831億元、903億元、1020億元,賣地收入分別為358億元、793億元、675億元、772億元。截至今年8月底,南京土地出讓金總額位列全國第二,已高達770億元,比2015年全年只差2億元。
地方政府如此深入地介入和製造並參與了這場曠世大泡沫,你讓他們自己戳破,這不現實。
正如一個朋友所言,從股到樓,這種請君入瓮式的牛市,還能持續多久,不知道。人們自以為投機炒房綁架了政府,在洋洋得意;金融市場自以為槓桿交易和負息票率發債綁架了央行,也在洋洋得意。寫這些並不是為了唱空而寫,現在唱空反正也沒有幾個人聽了。不知多少人經歷股災後能銘記「歷史會重演」這句話,也不知對當局的歷史有足夠瞭解的人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