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棄考生日漸增多(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6月04日訊】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的統計,2016年高考報名人數,13個省份今年的高考報名人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早在2014年,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曾介紹,近5年,全國高考棄考率基本穩定,約為10%。按此比例計算,2014年高考棄考人數約百萬。在棄考的人群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不再走高考的「獨木橋」,更多的棄考學生直接選擇了就業。
放棄高考的很大一部分考生是主動放棄,選擇出國讀書。還有一部分棄考者則是因為學費高、就業難,而這些多是來自農村或貧困地區的考生。他們放棄高考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讀大學的性價比太低。
微博上曾經有個非常火的段子,曾引發了無數年輕人的熱議。「如今,熟練磚瓦工一個月10000,木工一個月8000,按摩師一個月7000,保姆一個月6000,一般技術藍領4000起。而大學畢業生出來2500,名校畢業干五年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歸有工作經驗要求月薪5000被拒,郵電高校畢業進運營商擺攤且五年不漲工資…的確,知識改變命運啊!」
這讓我想起《中國青年報》曾經有篇報導,說的是9年前,陝西農民韓培印的兒子考上大學,這個兒子簡直成了他最大的驕傲。為了湊學費生活費,他賣掉了家裡值錢的東西,又到西安打工。當兒子大學畢業之後,老韓卻發現,他的工資尚不如中學畢業出外打工的姐姐,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兒子進城讀大學後給農民老韓帶來的,只有難以償還的債務和村裡人嘲笑的目光。這讓老韓徹底改變了以往「我兒子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的驕傲,取而代之的是「我看讀書是沒用」的悲觀失望。
多少年來,高考作為中國大學的人才選拔機制,一直存在著很多爭議:各地錄取線相差懸殊、異地參加高考困難,高考加分形形色色;以及繼而出現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權力尋租亂象,正在蠶食高考的神聖感和公信力。
是什麼讓學歷不斷的貶值?如果說文憑是一種貨幣,那麼投資越多,應該對未來的購買力就越強。但如今,功利的教育,低質的教學,貶值的文憑,讓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缺乏應有的競爭力。於是本科生揣著畢業證書卻工作難找,結果就寄託在考研上;碩士生難找工作,就再讀個博士。學歷的貶值,讓他們不知到底應該拿什麼樣的文憑在江湖上混,在社會上闖。
更可怕的是,而且在「名利雙收」的誘惑下,不少高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串通一氣、為一些「特殊」學生獲得「注水文憑」提供各種便利。
「注水文憑」文憑的背後,是權學交易、互相利用的灰幕。對官員來說,用權力換取一頂「博士帽」,便有機會獲得更大的「烏紗帽」。而高校和導師可以透過官員權力達成自身利益所需,比如導師不僅可以順利拿到很多科研項目,而且能藉助官員的行政權力獲得諸多社會資源。
在職研究生就是一條迅速獲得更高文憑的捷徑,而且是真金白銀國家認可的真學歷。有了在職研究生這種文憑,用不著就辦假文憑了。一些學校(都是名校)經常和某些省份開展省校合作計畫,省裡給學校一筆專項資金,負責培養一些縣處級以上的幹部。甚至有高校,專門到官員所在地開設在職研究生班,提供上門服務,簡直趕上遍佈大中華的沙縣小吃。
因而有人戲謔:這是假的真文憑。一些業內人士把「注水」文憑稱為「五不型」,即「不用通過國家統一考試、不用上課、不用做作業、不用寫論文、不用自己交學費」,或者是「論文型」,不上課、提交一篇質量不高的論文,就拿到一張學位文憑。形形色色的各種權學交易,為一些不學無術、濫竽充數的官員提供了升遷的台階,傷害了那些刻苦學習、勤奮鑽研的學生。而有限的教育資源又被大量消耗,真正的求學者被排斥,「劣幣驅逐良幣」使我國的學位含金量不斷下降。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假文憑的氾濫,從街頭的「辦證」廣告的數量即可窺見一斑。其實學歷的造假,就好像遊戲的外挂,有的玩家起早貪黑辛苦幾個月,好不容易才打造出一個極品角色;而另一些玩家挂個外挂,輕輕鬆松就能超越。這無疑打破了遊戲世界的公正和平衡,也讓遊戲的趣味性降低,最終失去玩家信任。遊戲玩家都知道,一個遊戲不論多好,一旦有外挂出現而不能及時打擊,這遊戲就離關門大吉不遠了。
棄考而出國留學的人數增加。需要反思的,不僅是這些「海歸」與他們的家長,也包括我們自身的教育。他們之所以紛紛外出留學,甚至不惜降低身價去一些冷門國家去留學,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他們對本國教育的不信任。而異地高考難以實現等不公平因素的存在,也迫使許多家長不得不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直接將自家的孩子送到國外去「鍍金」。
從這個角度看,他們其實也是教育不公平、教育不理想的受害者。如果我們自己的教育就能夠很好地解決他們升學與就業的問題,那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學生「繞道海外」去鍍金再回到國內坐冷板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