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要來了(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6月03日訊】週二(5月31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在一份最新的報告中指出,中國企業的槓桿率依然居高不下。該機構警告說,這可能很快會給中國的信用市場帶來重大挑戰。
穆迪高級副總裁馬麗·迪龍(Marie Diron)表示,中國所有行業的債務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80%左右,並且大多數屬於政府及相關實體。「有跡象表明,企業尤其是國企的財務壓力加劇,這預示著政府或有負債規模較高。」
中國的債務問題一向引人關注。經濟向好時,政府和企業積累的債務推高了中國的經濟增長。但上一輪的國際金融危機顯示,債務並無法無限疊加。一些專家說,無法還債的企業會讓銀行承壓,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中國政治的觀察人士指出,債務問題也在讓中共部分高層人士失去耐心。近期《人民日報》發表的一名「權威人士」訪談文章,批評政府解決債務問題不力。據傳,這名所謂的「權威人士」與習近平關係密切。
金融危機要來了?
在中國,負債纍纍的企業主要以大型國企或者央企為主。穆迪估計,中國的國企負債達到2015年GDP的115%以上,高於其他受評政府,且相當於GDP20%-25%的負債可能需要重組。與此同時,近期國有企業的債券違約數量正在上升。
上月,遼寧省政府旗下的東北特鋼鐵集團4月5日到期的10億元人民幣超短期融資債券發生違約;中煤集團旗下的山西華昱能源4月6日到期的6.38億人民幣債券本息發生違約。
「這些企業債臺高筑部分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經濟刺激,當時八成左右的投資都是由國企和央企完成的,且這些項目大多通過信貸的擴張進行。」北京長江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李學楠(Erica Li)表示,現在來看這些「大部分都是非常糟糕的投資」。
「(但)顯然,高債務引起系統性風險的概率正在增加,再加上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國企和央企是沒有違約風險的,但最近違約的都是國企,這個也有點動搖了大家的信心。」
負債民企也舉步維艱
《金融時報》旗下的《投資參考》網路研究主管孫昱同意李學楠的說法。最糟糕的情況是出現大面積系統性風險,企業違約和倒閉,失業率上升。
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中國龐大的國企和央企中。在中國民企心臟地帶的浙江省,多年來十分活躍的民營企業正因經濟放緩、海內外訂單驟減,加之纍纍負債,舉步維艱。
《金融時報》旗下的《投資參考》在近期的一項調查中指出,浙江81.3%的受訪企業曾通過主流或者地下銀行借錢還債。「設備轉讓、貸款展期及更近些時候的債轉股方式也被用於避免違約,不過眼下債務鏈條繃得越來越緊。」撰寫這份報告的孫昱說。
「浙江的情況是中國製造業的縮影,」孫昱說,「更糟糕的是,現在很多中國的民企因為不願面臨債務風險,因此停止投資。」他警告說,2011年溫州的信貸危機只是一次前奏,民營部門將面臨一場持續時間更長、更嚴重、席捲全省的低迷。
「重蹈日本覆轍」
那麼,龐大的債務問題如何解決?在浙江,地方官員和當地銀行似乎正在為多數企業打掩護。孫昱在當地採訪了一名國有銀行地方分之的信貸員,他說現在銀行的頭號任務是「掩蓋壞賬」,比如通過展期等方式緩解燃眉之急,而不是讓經營不善的企業破產。
對許多中國經濟的密切觀察者來說,無論是針對國企、央企還是民企,這種方式只是在拖延問題,自我欺騙。「最主要的挑戰並不是如何應對金融危機,而是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解決,」長江商學院的李學楠說。
李學楠說,不允許企業破產可能出於兩種考慮:維穩和經濟。一種是員工可能大量失業,造成社會問題;另一種是企業為當地的納稅大戶,而它們的倒閉將給政府的稅收帶來影響。
也因此,政府可能拯救沒有效率和前景的企業,讓大量的資本鎖在了所謂的「殭屍公司」裡面,而很多有活力的行業和企業卻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最後的結果就是經濟陷入漫長的衰退。
「若中國真這樣做的話,那很有可能就重蹈日本的覆轍。」李學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