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佛教雖不似隋唐時期各宗派的光輝燦爛,但已深入人心,不再被認為是外來宗教,有所謂的「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清初時,順治、康熙、雍正以及乾隆等皇帝雖然興儒,但對於佛教也相當尊重、提倡,是清朝佛教的黃金時期。
順治、康熙、雍正及乾隆提倡佛教,促成清代佛教的興盛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順治皇帝
宿慧善根,欣羨出世:順治皇帝篤信佛法,個人精進參禪,與玉琳國師的往來,在歷史上傳為美談。數度想出家未成,著名的《讚僧詩》,表達了他對出世修道的欣羨。
康熙皇帝
迎請高僧,重振佛教: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將隱於山林的高僧一一延請至京師,使明末以來衰微的佛教,重現生機。他振興佛教,出版藏經(於康熙五年,即西元1666年,開版《續藏》二三七部、《又續藏》一八九部,至康熙十五年,全藏始完成),並撥款重修普陀山普濟寺、金山寺、天竺碑文等。他曾說:「能仁之量,等於好生;佛道之成,關乎民隱。將使般若之門,隨方而啟;仁壽之域,舉世咸登。」自謙弱冠之時,研誦經史,未暇讀覽金經貝葉,尊崇佛教之風,油然可見。
雍正皇帝
矯禪門之病,倡念佛法門:雍正在位時,禮喇嘛章嘉活佛為國師,在參禪方面,頗有造詣,自稱圓明居士,曾撰《御選語錄》及《揀魔辨異錄》。他為了矯正禪門弊病,鼓勵腳踏實地修行,以蓮池大師為模範,提倡淨土法門,促使念佛成為各宗派的基本修行,對於近世佛教的影響很大。
乾隆皇帝
刻印經藏,龍藏傳世:乾隆皇帝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刻經及翻譯事業的發展。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完成了我國歷代各版欽定大藏經中部帙最大的《龍藏》,共一六○○余部七千餘卷,工程的浩瀚,古今少見。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作《如來大藏經總目錄》;二十四年,編纂漢、滿、蒙、藏四譯對照的大藏全咒;其後,又以十八年的時間,即自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將漢文大藏經譯成滿州語,對於藏經的刻印有卓著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與帝王護持佛教,以佛法治國有關,而中國佛教也在帝王的鼎力護持下,遍撒菩提種子,開出燦爛的花朵,不僅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文學、藝術、文化、社會等,更影響了現在的韓國、日本、越南等地佛教,形成北傳大乘佛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