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白人家長鼓勵孩子獨立,自立自理的理念貫穿教育孩子的始終。而華裔家庭的父母大多鼓勵孩子拚命讀書,不希望孩子為錢操心。其實,教育孩子從小養成理性節制的花錢觀念,進而學會儲蓄投資,應對將來,正是教育專家們建議的。然而美國的教育專家經過調查,發現只有46%的孩子說他們的父母在教授自己用錢和財務知識上做的很好。
很多家長迴避這個話題,因為他們認為他們不夠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沒有自信教他們的孩子,擔心會傳達錯誤的信息。專家提問此類家長:「如果你不教自己的孩子理財,誰會幫你做呢?假如真有人代勞,你能放心他們教了什麼?」
專家們也提出以下六招,供家長參考。
1、盡早開始對話
只要孩子對錢發生興趣,意識到可以用它來買東西,家長就應該開始與孩子討論有關錢的話題。不一定長篇大套,只要應景切題,如可以告訴孩子工資是做工得來,而不是自動從錢包裡溢出來的。
對話要適合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要談的太高或太低,不然會把孩子嚇跑。跟孩子談家長的基本收入,儲蓄和消費,可以引入慈善捐贈的概念。告訴孩子不是每個人都有好運,能過自己想過的方式;小孩應當善良,願意幫助他人。這樣將幫助他們培養一種慈悲與感恩的情懷,打掉他們已經養成的優越感。
2、利用可教的時刻
日常生活中隨時會有引發同孩子交談理財之道的機會,家長需要認準那些「可教的時刻」,抓緊利用。例如購買日用品、使用自動取款機和規劃一個家庭度假活動,都是很好的切入理財教育的時機。
美國資深理財專家斯特阿特泰·李德(Stuart Ritter)一次帶他6歲的女兒購物。女兒問是否可以給她一張信用卡;她覺的信用卡充滿魔力,只有一卡在手,可以買所有她想要的。
李德抓住這個時機,給女兒解釋信用卡的工作原理。
李德說:「如果沒有經過那次談話,她可能一直認為信用卡會變魔術。」
3、和孩子分享家庭價值觀
超過1/4的接受問卷調查的家長認為讓孩子參與討論家庭財務狀況不重要。然而教育專家的見解恰恰相反:作為一個家庭,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你如何決策有關錢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應當對孩子解釋。
例如,作為家長的你正開著一輛舊車,你應該讓孩子知道你是在為退休基金儲蓄;你放棄豪華度假是為孩子的大學教育經費做儲蓄。告訴孩子設立自己的目標,和為長遠目標做一些取捨。經常這樣同孩子溝通,逐漸的孩子們會理解家長,會向家長學習和模仿。
4、允許孩子做財務決策
家長不能指望只通過談話,孩子就能因此建立用錢負責謹慎的態度。孩子必須有實踐管理的機會。
《養育理財自信的孩子》一書的作者瑪麗·亨特講述她育兒的故事。亨特的倆個兒子還小的時候,亨特注意到由於她和丈夫為孩子支付一切,倆個孩子已經顯示出理所當然的優越感。
亨特決定給倆個孩子發「工資」,讓孩子意識到作為家庭成員,不僅僅要做家務,還必須遵守家庭規則,要得到就必須付出。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倆個孩子在每月的第一天會收到50美金的「工資」。他們必須把其中的10%存進銀行賬戶,捐贈10%,剩餘的自己支配,可以買玩具,買自己喜愛的東西和送朋友的生日禮物。他們被告知家長不會為他們支付任何私人用品發花費。
倆個孩子的工資每年都漲,他們管理財務的責任感也響應增加。在他們上高中時,哥倆工資漲到350美元/月,除去伙食費和房宿費,他們負責支付其餘的所有費用。到他們21歲時,他們管理財務的才能超出了同齡人,因為他們有了很多年的實踐經驗。
亨特認為她的方法很適合她的倆個孩子,但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家庭,關鍵是要找出一個方案,能讓孩子們獨立管理財務。
5、允許孩子犯錯誤
瑪麗·亨特的家庭工資制,也踢到過鐵板。她的大兒子第一次拿到工資,要求去玩具店Toys 「R」 Us,在那他花光了所有的錢。亨特感覺遭透了,但實際上孩子確實也學到了寶貴的一課。
當月他受邀請參加生日聚會,但他已沒有錢給朋友買一件禮物,所以他錯過了那個聚會。亨特說那月成為「這孩子一生中最長的一個月。」
到下一個月,那孩子改變態度,成了地球上最吝嗇的人。亨特說:「應當允許孩子自己做財務決策。孩子跌倒了,別管他,讓他們自己處理後果。」
亨特的倆個孩子都養成了儲蓄的習慣。他們經常不會花完每月工資的80%,到16歲時他們倆人都有足夠的儲蓄給自己買二手車。他們從來沒有欠債,在25歲時都買了房子。
亨特的小兒子,現在40歲,才買了房,已經付了50%的首付款。
6、樹立好榜樣
根據一項調查,約80%的父母認為他們為孩子樹立了理財的榜樣;但也有不少家長認為自己做的很不夠。
教育專家建議家長的行為,最好不要與給孩子們的教導相矛盾。
專家說:「家長是孩子在生活各方面和理財的榜樣;養育有財經頭腦的孩子的最佳途徑,是家長自己也很擅長理財。如果家長渾渾噩噩,孩子很可能步其後塵。」
「自小形成的理財習慣會影響終生,所以應當趁孩子年幼時幫助他們形成好習慣。而且越早教育孩子,用負責任的態度用錢,越容易讓孩子養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